從中國一個半世紀歷史的演進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倫理的變化是復雜的,它伴隨著國家的衰落、主權的喪失、民族的恥辱以及革命、戰(zhàn)爭、知識分子和政權對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大批判、激烈的政治運動、西方文化的沖擊、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等一系的變遷,這些變遷疊加在一起,塑造了今日中國人的道德狀況。從這個變遷的過程還可以看出,人民的道德倫理狀況與國家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個處于衰敗、動蕩、戰(zhàn)爭、運動中的國家,它的人民的生存和權利不但得不到國家的保護,反而常常受到它的侵害,普通百姓只能茍延殘喘,或者茍且偷生,還能要求他們什么呢?同樣,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待于國家的發(fā)展,有待于國家綜合國力、經濟實力、世界地位的提高,有待于人民普遍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環(huán)境、發(fā)展環(huán)境的改善。當然,更主要的,還有待于國家在政治、法治建設上的長足進步,國家必須完善它的職能,改革它的弊端,盡到它的職責,它必須能夠保護它的人民的公民權利和民主權利,維護他們的自由和尊嚴,真正做到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