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DTV之路
1. 1 引言
1. 1. 1 開創(chuàng)者
1. 1. 2 傳輸標準
1. 1. 3 常規(guī)電視系統(tǒng)
1. 2 HDTV的早期發(fā)展
1. 2. 1 1125/60設備的開發(fā)
1. 2. 2 1125/60系統(tǒng)
1. 2. 3 歐洲的HDTV制式
1. 2. 4 HDTV標準化的前景
1. 2. 5 數字制式的興起
1. 2. 6 數字視頻廣播
1. 2. 7 電影行業(yè)的卷入
1. 2. 8 政治考慮
1. 2. 9 術語
1. 2. 10 HDTV之路的建議
1. 2. 11 制式測試:第2輪
1. 2. 12 大聯盟的形成
1. 2. 13 測試大聯盟系統(tǒng)
1. 2. 14 大聯盟的最后一段
1. 3 HDTV制式的兼容性
1. 3. 1 兼容制式中的折衷
1. 3. 2 兼容業(yè)務附加器
1. 3. 3 代碼轉換功能
1. 4 參考文獻
1. 5 參考書目
第2章 HDTV的應用
2. 1 引言
2. 1. 1 分解力
2. 1. 2 制作制式與傳輸制式
2. 1. 3 術語定義
2. 2 HDTV的應用
2. 2. 1 商業(yè)和工業(yè)應用
2. 2. 2 廣播應用
2. 2. 3 計算機應用
2. 3 視頻信號的特點
2. 3. 1 對觀眾和節(jié)目制作者的關鍵意義
2. 3. 2 影像尺寸
2. 3. 3 格式發(fā)展
2. 4 視覺現實性中的聽覺成分
2. 4. 1 聽覺
2. 4. 2 使音頻與視頻匹配
2. 4. 3 最大程度地利用音頻
2. 4. 4 理想的聲音系統(tǒng)
2. 4. 5 杜比AC-3
2. 5 影片節(jié)日源
2. 5. 1 影片種類
2. 5. 2 影片和HDTV節(jié)目源的協(xié)同作用
2. 5. 3 標準轉換
2. 5. 4 從影片到視頻的轉換系統(tǒng)
2. 5. 5 從視頻到影片的激光束轉換
2. 6 參考文獻
2. 7 參考書目
第3章 成像系統(tǒng)基本原理
3. 1 引言
3. 2 電視的視場
3. 2. 1 黃斑和周圍視覺
3. 2. 2 垂直細節(jié)和觀看距離
3. 2. 3 水平細節(jié)和圖像寬度
3. 2. 4 影像的詳細內容
3. 2. 5 景深的感覺
3. 2. 6 對比度和色調范圍
3. 2. 7 亮度和色度
3. 2. 8 視覺的色度方面
3. 2. 9 彩色視覺的銳敏度
3. 2. 10 視覺中的時間因素
3. 2. 11 照度的時間方面
3. 2. 12 模糊和有關的效應
3. 2. 13 閃爍
3. 2. 14 視頻帶寬的視覺基礎
3. 2. 15 伽馬
3. 3 大聯盟制式的概況
3. 3. 1 掃描格式
3. 3. 2 相對水平和垂直間距
3. 3. 3 亮度和色度分量
3. 3. 4 像素傳輸速率和數字調制
3. 3. 5 視頻壓縮
3. 4 參考文獻
第4章 視頻信號的數字編碼
4. 1 引言
4. 2 數字信號的變換過程
4. 2. 1 Nyquist極限和混疊效應
4. 2. 2 A/D變換過程
4. 2. 3 D/A變換過程
4. 2. 4 變換器的性能判據
4. 3 視頻信號的空間域和時間域分量
4. 3. 1 Nyquist多維空間的維數
4. 3. 2 Nyquist多維空間中的各種特征頻率
4. 3. 3 Nyquist多維空間中各種信號的區(qū)分
4. 4 數字調制
4. 4. 1 QPSK
4. 4. 2 信號分析
4. 4. 3 數字編碼
4. 4. 4 糾錯編碼
4. 4. 5 8-VSB調制系統(tǒng)
4. 5 各種數字濾波器
4. 5. 1 各種FIR濾波器
4. 5. 2 各種IIR濾波器
4. 6 數字信號處理
4. 6. 1 視頻的取樣過程
4. 6, 2 串行數字接口(SDl)
4. 7 參考文獻
第5章 視頻和音頻的壓縮
5. 1 引言
5. 2 變換編碼
5. 2. 1 平面的變換
5. 2. 2 幀間的變換編碼
5. 3 JPEC標準
5. 3. 1 壓縮技術
5. 3. 2 DCT和JPEG
5. 4 MPEG標準
5. 4. 1 基本的規(guī)定
5. 4. 2 運動補償
5. 4. 3 把它們匯集在一起
5. 4. 4 各種檔次和各種等級
5. 4. 5 演播室檔次
5. 5 MPEG-2的各種特性應用于數字電視的重要性
5. 5. 1 MPEG-2的分層結構
5. 5. 2 條帶
5. 5. 3 圖像. 圖像組和序列
5. 5. 4 運動矢量的搜索算法
5. 5. 5 運動矢量的精度
5. 5. 6 運動矢量的編碼
5. 5. 7 信源編碼器的預測環(huán)路
5. 5. 8 雙重最佳的預測模式
5. 5. 9 自適應的圖像場/圖像幀的預測模式
5. 5. 10 圖像的更新
5. 5. 11 離散余弦變換
5. 5. 12 視頻數據的熵編碼
5. 5. 13 解碼器的框圖
5. 5. 14 空間和S/N的可分級性
5. 6 級聯過程
5. 6. 1 各種壓縮的損傷
5. 7 音頻壓縮
5. 7. 1 冗余度和不相干性
5. 7. 2 人們的聽覺系統(tǒng)
5. 7. 3 量化
5. 7. 4 取樣頻率和比特率
5. 7. 5 處理過程和傳播的時延
5. 7. 6 各種通用的壓縮技術
5. 7. 7 子帶的APCM編碼
5. 8 參考文獻
5. 9 參考書目
第6章 高清晰度電視制作系統(tǒng)
6. 1 引言
6. 2 1125/60系統(tǒng)
6. 2. 1 1125/60的基本原理
6. 2. 2 1125/60 HDTV的標準化工作
6. 2. 3 HDTV節(jié)目制作標準
6. 2. 4 SMPTE 240M的技術概況
6. 2. 5 帶寬和分解力的考慮
6. 2. 6 隔行與逐行掃描
6. 2. 7 SMPTE 240M的數字表達
6. 3 SMPTE 260M-1992
6. 3. 1 取樣和編碼
6. 3. 2 主要的工作參數
6. 3. 3 制作窗口
6. 3. 4 整潔窗口
6. 3. 5 SMPTE 240M-1995
6. 3. 6 高清晰度串行數字接口
6. 3. 7 1920x1080掃描標準
6. 3. 8 HDTV-電影制作問題
6. 4 歐洲系統(tǒng)
6. 4. 1 D-MAC/D2-MAC系統(tǒng)
6. 4. 2 增強電視的目標和約束
6. 4. 3 尤里卡(Eureka)計劃
6. 4. 4 尤里卡的結局
6. 5 數字視頻廣播(DVB)
6. 5. 1 DVB系統(tǒng)的技術背景
6. 5. 2 MPEG-2數據包
6. 5. 3 DVB-S
6. 5. 4 DVB條件接入的一攬子辦法
6. 5. 5 DVB和ATSC DTV系統(tǒng)
6. 6 參考文獻
6. 7 參考書目
第7章 DTV音頻的編碼和解碼過程
7. 1 引言
7. 1. 1 AES音頻
7. 1. 2 音頻壓縮
7. 1. 3 編碼過程
7. 1. 4 解碼過程
7. 2 AC-3系統(tǒng)概述
7. 2. 1 音頻編碼器接口
7. 2. 2 輸出信號技術要求
7. 3 AC-3標準的運行細節(jié)
7. 3. 1 變換濾波器組
7. 3. 2 編碼的音頻表達式
7. 3. 3 比特指派
7. 3. 4 重新設置矩陣的過程
7. 3. 5 耦合過程
7. 3. 6 比特流元素和語法
7. 3. 7 響度和動態(tài)范圍
7. 3. 8 AC-3比特流的編碼過程
7. 3. 9 AC-3/MPEG比特流
7. 3. 10 AC-3比特流解碼過程
7. 3. 11 算法細節(jié)
7. 3. 12 比特指派
7. 4 音頻系統(tǒng)聲級控制
7. 4. 1 對話歸一化
7. 4. 2 動態(tài)范圍的壓縮
7. 4. 3 深壓縮, COMPR, COMPR2
7. 5 音頻系統(tǒng)的特點
7. 5. 1 完整的主要音頻業(yè)務(CM)
7. 5. 2 主要音頻業(yè)務. 音樂和效果(ME)
7. 5. 3視覺有障礙者(VI)
7. 5. 4 聽覺有障礙者(HI)
7. 5. 5 對話(D)
7. 5. 6 解說詞(C)
7. 5. 7 緊急信息
7. 5. 8 畫面外的語音(VO)
7. 5. 9 多語種業(yè)務
7. 6 參考文獻
7. 7 參考書目
第8章 AISC的數字電視系統(tǒng)
8. 1 引言
8. 1. 1 系統(tǒng)概述
8. 1. 2 視頻系統(tǒng)的各種特性
8. 1. 3 傳送系統(tǒng)的各種特性
8. 2 視頻壓縮和解壓縮的概述
8. 2. 1 MPEG-2的各種等級和各種檔次
8. 2. 2 數字電視的視頻系統(tǒng)之概述
8. 2. 3 彩色分量的分離和處理過程
8. 2. 4 進行編碼的掃描行數目
8. 2. 5 影片模式
8. 2. 6 像素
8. 2. 7 傳送編碼器的接口和比特率
8. 2. 8 級聯的圖像序列
8. 2. 9 用于更新過程的指導意見
8. 3 用于地面廣播的各種傳輸特性
8. 3. 1 信道誤碼的保護和同步
8. 3. 2 調制
8. 3. 3 業(yè)務的復用和傳送系統(tǒng)
8. 3. 4 傳送子系統(tǒng)的概述
8. 3. 5 高級復用過程的功能
8. 3. 6 PES的分組格式
8. 3. 7 高數據率模式
8. 3. 8 與其他傳送系統(tǒng)的兼容性
8. 4 節(jié)目和系統(tǒng)信息之協(xié)議
8. 4. 1 PSIP的要點
8. 5 參考文獻
第9章 DTV傳輸及實施問題
9. 1 前言
9. 1. 1 現實世界條件
9. 1. 2 比特率的考慮
9. 1. 3 地面廣播模式的性能特性
9. 1. 4 上變頻器及RF載波頻率偏置
9. 1. 5 高數據率模式的性能特性
9. 2 頻譜問題
9. 2. 1 UHF禁用頻道
9. 2. 2 同頻道干擾
9. 2. 3 鄰頻道干擾
9. 2. 4 第6次報告及命令
9. 2. 5 NTSC及ATV的功率額定值
9. 3 傳輸問題
9. 3. 1 技術選擇
9. 3. 2 頻道-組合考慮
9. 3. 3 天線系統(tǒng)
9. 4 系統(tǒng)實施問題
9. 4. 1 MPEG比特流拼接
9. 4. 2 隔行和連續(xù)掃描的考慮
9. 4. 3 網絡節(jié)目供給的選擇
9. 4. 4 DTV實施概要
9. 5 參考文獻
第10章 接收機系統(tǒng)和顯示設備
10. 1 引言
10. 1. 1 噪聲系數
10. 2 接收系統(tǒng)概述
10. 2. 1 調諧器
10. 2. 2 頻道濾波和VSB載波恢復
10. 2. 3 段同步和符號時鐘恢復
10. 2. 4 非相干和相干AGC
10. 2. 5 數據場同步
10. 2. 6 干擾抑制濾波器
10. 2. 7 頻道均衡器
10. 2. 8 相位跟蹤環(huán)路
10. 2. 9 網格解碼器
10. 2. 10 數據解交織器
10. 2. 11 其他接收機功能塊
10. 2. 12 接收機均衡問題
10. 3 HDTV顯示考慮
10. 3. 1 數字視頻中的色空間問題
10. 3. 2 顯示技術趨勢
10. 3. 3 彩色CRT顯示器件
10. 3. 4 投影系統(tǒng)
10. 3. 5 光閾系統(tǒng)
10. 3. 6 LCD投影系統(tǒng)
10. 3. 7 影院應用的投影要求
10. 4 參考文獻
第11章 視頻測量技術
11. 1 引言
11. 1. 1 最低視頻頻率
11. 1. 2 最高視頻頻率
11. 1. 3 水平分解力
11. 1. 4 掃描產生的視頻頻率
11. 2 彩色顯示的測量
11. 2. 1 彩色重現的評價
11. 2. 2 色適應性及白平衡
11. 2. 3 總伽馬要求
11. 2. 4 彩色差別的知覺
11. 2. 5 顯示分解力和像素格式
11. 2. 6 對比度
11. 2. 7 波帶片信號的應用
11. 2. 8 顯示器測量技術
11. 2. 9 CRT主觀測量
11. 2. 10 CRT客觀測量
11. 2. 11 觀看環(huán)境考慮
11. 3 數字電視圖像質量測量
11. 3. 1 信號/圖像質量
11. 3. 2 圖像質量自動測量
11. 3. 3 眼圖
11. 3. 4 傳輸問題
11. 3. 5 DTV系統(tǒng)主要參數
11. 4 參考文獻
第重2章 術語匯編
12. 1 采用的術語
12. 2 字首組合詞和縮寫詞
12. 3 參考文獻
第13章 參考文獻
13. 1 視頻
13. 2 音頻
13. 3 業(yè)務復用和傳送系統(tǒng)
13. 4 系統(tǒng)信息標準
13. 5 接收機系統(tǒng)
13. 6 節(jié)目引導
13. 7 節(jié)目/段落/版本識別
13. 8 有關數字電視的SMPTE文件
13. 8. 1 一般項目
13. 8. 2 數字控制接口
13. 8. 3 編輯判斷清單
13. 8. 4 影像領域
13. 8. 5 接口及信號
13. 8. 6 監(jiān)視器
13. 8. 7 測試圖
13. 8. 8 電視記錄及重現
13. 9 本書引用的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