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著泛黃的古舊色調的封面,封面上按藤杖、坐盤石、醉態(tài)蕭然的畫像,以及酣墨淋漓、云煙滿紙的題字,對我來說如同故召喚。一氣讀完,我又一次走近了蘇軾,一個曠世奇才,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間婦孺喜聞樂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剛直不屈執(zhí)著風節(jié)、一顆善于解脫的智慧心靈和一副眼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的善良心腸。蘇軾的魅力是一個謎,是因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的人性的豐富性和發(fā)展的可能性,所以能使傳統(tǒng)文化通過他這個載歷久彌新地在當代社會呈放光彩。人們對蘇軾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世界,之以“蘇?!敝Q。這雖然是片“汪洋渺彌、橫無涯際”的海,但少我們可以“走近蘇軾”——這四個字是王水照先生去年年底在復旦時一次演講的題目,而由先生和其弟子崔銘所著的這本書則是我們走近蘇軾的極好向導。著述最忌隨人后,何況傳主是這樣一位曠代偉人。現代為蘇軾作傳的人很多,最有影響的是林語堂先生,在他老辣恣肆的筆下活躍的完全是“林語堂式的蘇東坡”。又如曾棗莊的《蘇軾評傳》,再現的則是“學者眼中的蘇東坡”。在歷史學家那里,蘇軾是一個夾在北宋變法與反變法斗爭之間的政治家。在一般讀者的眼里,“一百個讀者眼里便有一百個蘇東坡”。這本書刻畫了這樣的蘇軾,“決不是一個道貌岸然、可望而不可即的圣賢,而是一個生活在現實之中,有血有肉、有著常人一樣喜怒哀樂的普通人”,“是現世性與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結束語)。于是,傳記以平和親切的姿態(tài)、娓娓而談的方式一下子走近了蘇軾,也走近了普通讀者,同時,它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實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