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產生于漢末魏初,因其從隸書蛻變而來,故早期楷書古拙而有波捺,帶有十分濃重的隸意,經六朝到初唐近四百年的演變,漸趨成熟。唐代是我國楷書的鼎盛時期,主要表現在字形已臻完美,矩矱亦臻嚴格,書家輩出,流派紛呈,可謂「熔南北于一爐」,而初唐三家這中,虞世南之圓潤蘊藉,歐陽詢之方勁刻厲,褚遂良清腴遒勁,雖風神各異,但在總體風貌上都受到王羲之的影響,以瘦硬為美,成為初唐書風的時代特色。唐人尚法,為后世立則,歷代書家,多有得益于此三家者,馬宗霍《書林藻鑒》謂:「唐初猶有晉宋余風,學晉宜從唐入者,蓋謂此也?!谷抑?,特別是歐、褚兩家,流傳尤廣,歐以骨力見勝,褚以流動見長,學歐不當,易流刻板,以褚法彌補,放之便是行書。近代許多書家,如沈尹默、潘伯鷹、白蕉等,都宗乳于褚法,世傳褚書猶如教化主,其影響之大,亦可見一斑。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經史,工于隸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嘆息:“虞世南沒后,無人可與論書者矣!”魏征就推薦褚遂良,并說:“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碧趯殣弁豸酥畷ǎ越鸩瘧屹p征購。一時天下王書爭送至京,難辨真?zhèn)?。惟遂良能品評鑒別,并編目藏入內府。其書法繼承王羲之傳統(tǒng),外柔內剛,筆致圓通,見重于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家”。傳世墨跡有《倪寬贊》、《陰符經》,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闕佛龕碑》、《房玄齡碑》等。此冊影印拓本為明代中葉時所拓,據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謂:「明中葉拓本,十二行「廣彼前聞」之「前」字未損。后記首行「皇帝述三藏」之「藏」,三行「尋之」,四行「綱之」,十行「昏之」皆未損?!辜氂^此冊,拓墨精良,字口清晰,當屬佳本,今付梓刊行,可以作為初學者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