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居歐亞大陸東西兩極的人們,經歷了從個別到群體、由間接到直接,上下數千年的交往,而在大航海時代以來的16至18世紀,中歐之間以傳教士入華為契機,首次在文化上實現了面對面的接觸,揭開了東西兩大文化系統雙向交流的歷史序幕。期間,伴隨著溝通中西的早期開拓者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足跡,他們體驗到的遠非只是旅途的漫長和艱險,更有經歷中西異質文化的接觸與沖突時所遭遇的艱難與痛苦。直接參與中西文化首輪對話的少數智者,在由表及里地認知東西方文化的本質時,幾乎都有一種共同的心路歷程:從驚異、疑懼甚至排斥,到相識、理解乃至借鑒。而最為可貴的是,他們已經開始覺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著互補性,因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主張——“會通中西”論。 回眸中西文化陌路相逢的第一幕,盡管走過的歷程是那么艱辛曲折,交流的活動又如此復雜多姿,然而它向人們昭示了一個真理:“溝通與交融”中西兩大異質文化乃是中西交往跨時代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