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1907~1981),大阪大學哲學博士,歷任京都帝國大學、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948年赴美國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55年回國。他從電磁理論得到啟發(fā),于1935年提出了關于核子力的“介子理論”?,F在一般認為4種相互作用都是湯川型相互作用,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稱為規(guī)范子(后來楊振寧等發(fā)展了規(guī)范理論)。 湯川秀樹認為,正如電磁作用是帶電粒子間交換光子產生那樣,核子也是通過交換一種媒介粒子而發(fā)生作用的,可能存在某種屬核子力的力場。他通過計算,認為這種粒子的質量約為質子的1/10、為電子的200倍,介于質子和電子之間。人們就稱它作“介子”。 介子場理論發(fā)表后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936年,美國的安德森等在研究宇宙射線時發(fā)現一種新粒子,其質量為電子質量的200倍。奧本海默認為這就是湯川秀樹預言的介子?!敖樽永碚摗彪S之博得人們的青睞。但實際上發(fā)現的介子,其壽命比湯川秀樹理論預言的介子壽命長許多,并不是湯川秀樹預言的介子(后來得知它是一種輕子,與核作用無關,改稱μ子),這促使人們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尋找介子。 經過多年努力,到1947年,英國的鮑威爾等在布列斯托大學用照相乳膠技術研究宇宙射線時,發(fā)現了一種新粒子,命名為π介子,結果證實這才是湯川秀樹預言的介子。這一發(fā)現證實了湯川秀樹理論的正確性。 從湯川秀樹理論的建立到π介子的發(fā)現,標志人類對物質的認識又向前跨進了一步,即從認識原子核進入到認識基本粒子的領域。湯川秀樹“由于在核子力理論的基礎上預言了介子的存在”,獲得了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鮑威爾“由于發(fā)展了研究核過程的照相方法,并且使用這種方法發(fā)現了介子”,獲得了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川秀樹獲諾貝爾獎時不過42歲,但他提出據以獲獎的介子理論這一科研成果時才25歲。 長期以來,人們曾普遍認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西方科學思想的成果;東方傳統(tǒng)的方法論思想則似乎是與近代自然科學的精神相悖。事實上,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思想寶庫中的中國和東方古代思想,正在以特定的思維方式影響著現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這正反映了古代思想與現代科學的某種契合。湯川秀樹說:“我之所以把莊子作為話題,是由于早在2300年前,莊子就已經洞察了現代人類狀況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感覺”,特別是由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已經以種種方式滲透在他的心中,并為他“作為科學家樹立個性起到了作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