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小傳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后改為玉堂,語堂,出生于福建龍溪一個牧師家庭。1912年進上海圣約翰大學修語言學,1916年畢業(yè)后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攜妻赴美國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學習,一年后獲文學碩士學位。1921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學習,1923年夏獲該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貒螅昵锸芷笧楸本┐髮W英文系語言學教授。1924年11月以魯迅為主將的《語絲》周刊創(chuàng)刊后,成為經常撰稿人之一。1925年后,林語堂又受聘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并兼任女師大教務長?!叭ひ话恕睉K案發(fā)生后,從正義感出發(fā),對軍閥黑暗勢力的血腥暴行表示憤慨,撰寫如《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等文章,理解、贊同魯迅先生的立場。1926年赴廈門大學任文科主任兼研究院總秘書。1927年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這一時期,其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對封建軍閥統(tǒng)治的不滿和對學生運動的支持。1932年創(chuàng)辦《論語》半月刊,正式提倡“幽默文學”。1934年辦《人間世》,次年辦《宇宙風》,這兩份半月刊,提出“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的“性靈”文學,并提倡半文半白的“語錄體”。創(chuàng)作傾向、政治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1935年用英文撰寫的文化著作《吾國與吾民》在美國出版并暢銷后,應美國友人的邀請,于1936年攜全家赴美,從而成為用英文寫作在國外發(fā)表作品最多的中國作家。本著“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的宗旨,出版了介紹中國文化的《生活的藝術》一書,并編譯出版了中國的古典著作,如《孔子的智慧》、《莊子》等。同時還進行了多部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其中,尤以《京華煙云》最為著名。這部以古都北京為背景,描述了姚、曾、牛三個富貴家庭風流云散的故事,從八國聯(lián)軍進逼京、津寫起,直到日本侵略軍占領滬、杭,通篇歌頌了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出了作者的民族氣節(jié)。此外,人物文學傳記的創(chuàng)作以《蘇東坡傳》最為成功。1944年曾一度回國講學。1952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天風》月刊。1954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學校長。一年后返美。1966年夏,回到了與家鄉(xiāng)福建僅一峽之隔的臺灣省定居,重新開始了用中文寫作的時期。1967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負責主編《當代漢英詞典》。1975年被推舉為第四十屆國際筆會副會長,并被列入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之一,但落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葬于臺北陽明山。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間所寫的文章,結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中出版。林語堂是一個多產的著作家和翻譯家。縱觀一生,其勞動涉及翻譯、創(chuàng)作、語言學、文學及其他學術等諸多領域。在向外國翻譯介紹中國古書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他的作品如他自己所說:“我創(chuàng)出一種風格。這種風格的秘訣就是把讀者引為知己,向他說真心話,就猶如對老朋友暢所欲言毫不避諱什么一樣。所有我寫的書都有這個特點,自有其魔力。這種風格能使讀者跟自己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