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劇的故事梗概如下:公元前44年2月15日在羅馬共和國,“前三人執(zhí)政”之一的凱撒已經獨攬大權,正在慶祝平定龐貝的兩個兒子在西班牙的反抗的勝利。追隨者要擁立凱撒為王,他自己半推半就。執(zhí)政官凱歇斯勸說以正直聞名的首席執(zhí)政官勃魯托斯和他結盟,聯合其他一些貴族,來顛覆這個獨裁者。勃魯托斯雖曾是凱撒的好友,并得到他的提掖,但為保衛(wèi)共和與自由的理想,在經過一番內心斗爭之后,毅然擔任了叛黨的領袖。凱歇斯則比較講究實際,而且懷抱著一定的個人野心。他是勃魯托斯的妹夫,本來兩人有些嫌隙,但這時看到成事有賴于勃的聲望,所以聽從勃的領導。勃魯托斯信奉希臘斯多葛派哲學,清心寡欲,強調榮譽和責任感,輕信旁人,傾向于唯心主義;凱歇斯信奉希臘伊璧鳩魯派哲學,注重生活享受,不信神怪,善用心機和權術,傾向于唯物主義。叛黨于3月15日乘凱撒在神廟聽取請愿之機,一擁而上,亂劍將他刺死。事后豁達大度的勃魯托斯不但沒有同意處死凱撒生前的親信安東尼軍官,反而允許他收殮凱撒的尸體并作悼念演說。安東尼巧妙地進行煽動,把群眾不滿凱撒的情緒轉向反對叛黨,紛紛要求為凱撒報仇。勃魯托斯和凱歇斯等人被追逃亡,到小亞細亞招兵買馬,策劃卷土重來。安東尼同萊必多斯和凱撒的養(yǎng)子奧克泰維斯聯合,成為“后三人執(zhí)政”,統(tǒng)治羅馬,并派兵剿叛。公元前42年秋腓利比一役,勃魯托斯戰(zhàn)略錯誤,全軍覆滅,他穿劍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