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素白的宣紙上落下幾點濃濃淡淡的墨,便呈大地之雪,雪之景,雪之情。我見過玉龍山月下顯現的通體白亮的身軀,如偷看了蘇珊出浴。春天在大巴山遇到一場突然降臨的大雪,宇宙立即變色,高山上下,惟余茫茫。春雪來得猛,也融得快,雪片剛止,山間很快出現一塊塊墨黑,黑塊迅速生長,呈現斑駁的豹紋,別具一種視覺之美,是出色的抽象繪畫,只瞬間即逝。在喜馬拉雅山麓,抬頭惟見白亮的水晶宮,連眼睛也難于睜開,未備墨鏡便無法欣賞。平原、河谷、小橋流水……凡遇降雪,披素裝,均顯現潔凈清新之美,雪景在攝影和繪畫中是人們永遠喜愛的題材。我畫過許多曠野之雪,庭院之雪,雪雖都是素白的,但其情調意境絕不類同,這幅《春雪》著意于韻之奔流,虛實之間的緩慢轉化。伴侶寂寞呵,寂寞無聲,寂寞無形,寂寞留給人們細細咀嚼,品味,那是人生的真味。逝者已已,留下寂寞;前途茫茫,而今寂寞。寂寞在時空中沒有定位,她飄忽,飄到人們面前,但并不予人慰藉,她又飄去了,使你更感寂寞無邊岸。朦朧的太空,無定形的線之流逝,忽然出現了伴侶,是紅與綠的相伴,相戀,她們在太空穿行,她們暫時忘卻了寂寞,她們是寂寞滋生的曇花。老重慶八年抗日戰(zhàn)爭,我居重慶郊區(qū)五年,憶及蜀中風物人情,仿佛第二故鄉(xiāng),故曾多次入蜀寫生,每入蜀,情思脈脈,年光倒流。矗立在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長江山城氣勢雄偉,鱗次櫛比的重慶的獨特風貌舉世無雙。從造型藝術角度看,其重疊、錯落、黑白相間、垂線的統(tǒng)一與橫線的連綿構成無比豐富的建筑雕塑感或雕塑建筑感。人家密集,彩點散潑,山徑穿鑿,是歲月營造之迷宮。山城兀立在滔滔大江之上,江中舟帆穿梭,檣桅林立,紛繁世事,從水上串連到山巔,上上下下人人靠步行,故蜀人腳力堅強,無愧山城人。七十年代我用油畫和水墨寫生過重慶,畫那密密麻麻的古老吊腳樓之林、黑屋頂白山墻之城,作風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間,予人感覺是具象的,其實須依靠抽象的手法,如果真具象地畫一間一間的屋,則十年也無法完成。二十年沒有再去四川了,換了人間,今日重慶是何光景,諒決非故人之貌了。翻閱自己畫集中的老重慶,又生懷古情結,因之用丈二巨幅揮寫我曾賦予了青春的老重慶,山城舊貌于是又矗立眼前,蔚成壯觀,愿她永葆青春,不隨作者同衰老。點線迎春冬日,脫盡了葉,園林的一株老樹曲曲彎彎垂掛著通身枝條,虬曲而蓬松,像欲覆蓋、衛(wèi)護一群幼小的生命。但樹蔭下并沒有生命,只篩漏下陽光的斑斑點點,像似睜似閉的眼睛,窺視著周遭的人群。一群老人圍樹而坐,曬著暖暖的陽光,默默無言,他們滿足在大自然的溫暖中,懶得說話,全不關心婆娑的樹影。當枝條變得分外柔軟,并張牙舞爪般揮動起來,同時冒芽、吐葉了,樹叢的色調于是天天換新裝。昨夜還只是微微綠意,今朝忽見翠點紛飛,春天已悄悄到來?那邊的桃花也綻出了紅色的苞蕾。老人們仍來圍坐,但來得少了,他們易感冒,怕風,連春風中也不敢久留,春風太活躍。年輕人替代了老年人,情侶們雙雙來到枝葉隱蔽處,但他們并非來欣賞春的姿色。春在哪里?顯現在枝葉的點線上,畫家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言:點、線迎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