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的續(xù)篇,論述了中國近代哲學(1840-1949年)的發(fā)展歷程。這實際上是整個中國哲學史上繼先秦和秦漢至明清之際以后的第三個大圓圈。全書緒論外,分為四章。中國近代哲學革命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制約下,主要圍繞著歷史觀、認識論、邏輯和方法論問題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問題等四個方面展開,既受到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的影響,又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氣(道器)”之辯、“心物(知行)”之辯、“名實”之辯、“天人”之辯在近代的發(fā)展。西方哲學傳到中國來的眾多流派中,影響最大的是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前者的輸入標志著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開始,即形成了進化論階段;后者的被接受標志著中國近代哲學革命進入了唯物辯證法階段。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在中國影響較大的西方哲學思潮:實證主義思潮和非理性主義思潮。宋明時期的“理氣(道器)”之辯,首先是關于天道觀的問題,其次是歷史觀的問題。這個論爭到近代,演變成首先是歷史觀的問題,然后才是天道觀或一般發(fā)展觀的問題。從龔自珍,魏源至鄭觀應等,都沿用“道器”范疇來表達他們的變易史觀;由此發(fā)展到用進化論來解釋歷史的演變;再進一步發(fā)展到唯物史觀以及一般的辯證發(fā)展觀。中國近代哲學的認識論,仍以“心物(知行)”之辯為中心。魏源提出了有近代氣息的知行學說,章太炎和孫中山在這一爭論中對知行關系的論述都包含有辯證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歷史觀和認識論的論爭在“心物”之辯上逐漸結合起來,成了中國近代哲學發(fā)展的主線,最后由馬克思主義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作了總結?!懊麑崱敝q演變到近代主要是邏輯學和方法論上的討論;“天人”之辯在近代主要是討論人的自由和理想問題;這兩方面的論爭,中國近代哲學未能作出系統(tǒng)的總結。歷史留下了進一步發(fā)展中國近代哲學革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