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后的馬華戲劇文學,其演變軌跡,與小說創(chuàng)作相仿,但也有些大同中的小異。就戰(zhàn)后初期的(1945-1948)這一段來說,它有兩個頗為顯著的特點。其一是回憶題材的作品很少。像小說方面的劉冷的《一個間諜的自述》、殷枝陽的《犧牲者的治療》等純粹描寫淪陷時期的故事的創(chuàng)作,在戲劇文學中并不多見。這原因,可能與這一時期的戲劇作品的比較晚出有關。因為當時的一些比較成熟的劇作,大多是1946年以后的產品。其二是僑民意識非常淡薄。像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沙平的《少年航空兵》那種鼓勵南洋化裔青年回到 “新中國”去參加建設的“科學幻想作品”,或“當時一般批評工作所指摘的手執(zhí)報紙、眼望天外、在南洋叱責貪污、贊嘆人民大翻身之類的產品,戲劇文學中幾科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