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學習研究哲學多年,但從未考慮過有朝一日要寫《哲學是什么》的普及性讀物。但由于北京大學出版社楊書瀾女士的邀請,我沒有多加思考,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下來。這是因為我開始還真沒有考慮到這一任務的艱巨,認為寫普及性讀物雖然不能說容易,但也不能說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因為自己畢竟是學習哲學的,雖然沒有形成自己的系統(tǒng)的哲學思想,但隨感還是有的嘛。所以還是比較自信。―胡軍(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作者簡介:胡軍哲學博土,現(xiàn)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金岳霖》,《知識論引論》《分析哲學在中國》等。::::::::::::::::::::請讀片斷:懷疑方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曾經明確地指出過,哲學起源于驚訝。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卻似乎要依賴于懷疑的精神或方法。如果對一切都熟視無睹,習以為常,那么思想就會陷于停頓,變成一潭死水。為學貴在于有疑,疑則有進。這種懷疑精神當然是哲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沒有懷疑精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學思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研究??梢哉f,懷疑的精神是哲學思想不斷進步的基本動力。強烈的懷疑精神可以促使思想的解放和進步。學習和研究哲學尤其要重視懷疑的精神和方法。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胡適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新文化運動中是一個叱咤風云的人物。他所以能夠成就一番大的事業(yè),就在于他首先系統(tǒng)地運用懷疑的方法來重新評判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于是他發(fā)問道:(l)對于習俗相傳下來的制度風俗,要問‘這種制度現(xiàn)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2)對于古代遺傳下來的圣賢教訓,要問‘這句話在今日還是不錯嗎?’(3)對于社會上糊涂公認的行為與信仰,都要問‘大家公認的,就不會錯嗎?人家這樣做,我也應該這樣嗎?難道沒有別樣的做法比這更好,更有理,更有益嗎?”’對于歷史、社會上公認的制度教訓、圣賢遺訓、行為信仰,他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都要重新拷問它們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價值,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他的方法論就是他終生服膺的實驗主義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可以概括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困惑、疑慮的階段;第二階段為決定這困惑和疑慮究竟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第三階段假定種種解決疑難的方法;第四階段選擇許多假設中的一種作為解決困惑和疑慮的:可能的解決方案;:第五階段思想者在這一階段要小心求證,把他選擇的假設加以證實,以求對他的疑慮和困惑求得解決。胡適所理解的實驗主義方法論的核心部分當然是疑難和困惑。這方法論五步都是圍繞著困惑和疑難進行的,所以他的方法論又可稱之為懷疑的方法。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他在整理國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都是在這樣的雖簡易卻又切實可行的方法論的指導之下進行的。胡適的懷疑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大的破壞力。但在方法論上講,他的這種方法還是極其溫和的,是不徹底的,而且運用的范圍也是極其有限的。如果與西方哲學史上的懷疑主義方法論相比,那么胡適的懷疑方法簡直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