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畫,對于生活在20世紀末的中國人來說已習以為常。國門初開時,索斯比、克里斯蒂拍賣行的槌聲常常使大洋此岸的中國人咋舌不已,幾乎是天文數(shù)字的高價位使梵高這位神經質的荷蘭畫家成了創(chuàng)世紀的英雄,《向日葵》、《鳶尾花》、《加歇醫(yī)生》像天方夜譚里的魔鬼,紛紛從錫封的瓶里鉆出來,幻化為現(xiàn)實中的龐然大物,令金元帝國為之一振。當時,中國人只如同是在看風景,在隔岸觀火。但這幾年繪畫市場有西風東漸之勢,還沒有等國人轉過身去,書畫拍賣已經在中國大陸被炒得火爆起來。北京、廣州、上海、西安、南京……先后掛起了拍賣的幡幢,并與香港、臺北相呼應,形成了中國畫壇的新景觀。至此,人們大都相信賣畫及繪畫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產物,是“舶來品”。但是,這個結論無法為歷史所接受。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藝術家、商人及收藏家奔走經營其間,共同造就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市場,如同一幅山水長卷,被束之高閣,積滿灰塵。但那段活生生的歷史包含了多少藝術家的艱辛抗爭,多少商人的奸詐經營、多少收藏家的苦苦追求。這用汗、用淚、用血寫成的歷史,幾度輝煌,又幾度沉寂,伴著日趨成熟的中國文明走過了十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