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王家新通過自身的寫作,向處于轉型期的中國詩歌重新提出了“貧乏的時代詩人何為”這一久遠而又迫近的問題。他極力主張“把寫作從一個‘純詩的閨房’中引出”,使之成為一種與時代的要求“相稱”的藝術承擔。不知這一詩學努力對一度顯得過于輕巧的當代詩歌是否有切中時弊之力,至少,王家新本人的詩歌,是相當集中地回應了這一命題的。王家新,中國當代詩人、詩論家,1957年生于湖北,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勞動三年,“文革”結束后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并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畢業(yè)后?郵鹿淌?、编辑等职??1992-1994年旅居英國,回國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學院至今。著有詩集《紀念》、《游動懸崖》、《王家新的詩》、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文學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等,另有編著《中國當代實驗詩選》(與人合編)、《當代歐美詩選》、《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與人合編)及翻譯多種。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并曾多次應邀在歐美朗誦、講學。十多年來,他的以詩歌為核心的全部寫作,被人稱之為“一部詩歌精神的啟示錄”。作為一位穿越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詩人,王家新一直是這個時代的詩的守望者。他的音色帶有時代變遷造成的深刻的精神震蕩。在他的詩中,一直隱現著一個沉默、堅毅的跋涉者的身影,那是詩人的另一個自我——他“在生與死的風景中旅行”,穿過風霜雨雪和時代的風云變幻,為詩人的寫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或“理由”。這些穿過精神煉獄的詩句必然是“痛苦的”,詩人卻由此獲得了決斷的勇氣:“把自己穩(wěn)住,是到了在風中堅持/或徹底放棄的時候了”(《轉變》)。中國最有社會意義的詩人,就是王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