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傳統的研究課題注入了全新的研究角度。作者一改傳統的著作方法,大膽嘗試用總論編、地區(qū)編、專題編和宏觀編這四個不同的層面和角度,科學地選擇了上海這一中國乃至世界特大城市作為研究的個案,因為上海城市的人口與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往往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率先性或先兆性,上海郊區(qū)的農村非農化和城市化水平也位居全國領先水平,特別是作者抓住了20世紀90年代上海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孕育著新一輪深層次再轉移的發(fā)展勢頭,以及上海都市型特色和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加速的契機,從上海地區(qū)的專題研究拓展到宏觀編的全國范圍。第二,資料豐富,數據翔實。從本書所從事的個案分析和總體論述看,作者不但自己深入實際,從事到點到戶的調查訪問,還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論文專著的檢索工作,但這并不是簡單的數據資料堆積或羅列,而是作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的理論分析,特別是作者緊扣本書的主體:即從傳統的城市化政策和城市化發(fā)展滯后的背景到改革開放后的農村人口城市化再推進,乃至當前的非農化。作者將以自己的研究結果和已經掌握的數據資料,將人口經濟學對我國以及上海人口的非農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研究引向更加深入。第三,在課題的分析研究中注意到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從本書的總論編、地區(qū)編、專題編和宏觀編結構看,個案事理層次分明,理論分析系統透徹,有較強的說服力。全書既有大量具體問題的分析,也不乏有全局的、系統的考察,富有整體感。比如在地區(qū)編中,作者側重于上海遠郊和近郊地區(qū)的農村城市化和非農化現象,在專題編中特別注意對城市外來流動人口的分析描述,總論編則加大了對上海農村人口城市化和非農化轉移發(fā)展新態(tài)勢的論述,提出了自己的發(fā)展構想和對策建議,而最后的宏觀編又讓人們的整個視角拓展到中國的城市化和非農化的協調再推進。第四,比較注重有針對性地吸收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國內學術界就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問題研究雖然成果不少,但仍然缺乏對一些地區(qū)和特定城市人口城市化進行深入的個案剖析和系統的理論描述。作者注意收集信息,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同時他在引證國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頗有新意地提出了城市化滯后是加劇城鄉(xiāng)人口壓力的“雙刃劍”,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城市化是有利于緩解城鄉(xiāng)人口壓力的“雙贏”政策。作者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時,包括一些未刊稿,都一一予以注明,這種博采眾家和實事求是的學風值得發(fā)揚。第五,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在研究中,作者除了注意傳統的定性分析外,更加注意到數量概念的重要性。通覽全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無論在分析實地調查的個案,還是宏觀的總體闡述,都不倦地采用了大量的計量方法去論證自己所面對的問題,不斷地用計量結果來論證自己的學術觀點。在整個研究中,我們可以體察到作者在整個著述過程中將人口統計學、人口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和城市社會學進行了比較優(yōu)良的組合,在方法上確實能讓讀者感到耳目一新。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當前和未來發(fā)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作為一個歷史上的農業(yè)大國,中國農村人口的非農化轉移和人口城市化進程必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這也正是我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朱寶樹教授經過多年的鏖戰(zhàn),一部新的專著又將面世,這無論對人口學術界,還是對人口專業(yè)或非入口專業(yè)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欣慰,我們必將從中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