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古曲古琴曲《酒狂》〔作者簡介〕《酒狂》相傳是阮籍(210-263)所作。阮籍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黑暗歲月。統(tǒng)治者政治上腐敗欺詐,經濟上巧取豪奪,生活上荒淫放蕩,使得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統(tǒng)治集團內部斗爭也日趨激烈,加上司馬氏集團殘酷地屠殺擁護曹氏政權的士族,致使許多士族文人消極遁世,或放浪形骸,或嗜酒長醉,或隱居不仕,或崇尚空談,但都是為了明哲保身,逃避現實。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也稱阮步兵。他的父親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擅長音樂。《晉書·阮籍傳》載:“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人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笨梢娙罴淖砭蒲鹂袷窃谒抉R氏統(tǒng)治集團恐怖政治下的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據說當司馬昭派人去阮籍家替兒子求婚時,阮籍曾一連六十天喝得酩酊大醉,避而不見。阮籍還號稱“青白眼”,對那些禮俗之士,投之以白眼;對志同道合的人,方報之以青眼。所以《神奇秘譜》說得好:“籍嘆道之不行,與時不合,故忘世慮于形骸之外,托興于酗酒,以樂終身之志。其趣也若是,豈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一針見血地指出,阮籍創(chuàng)作《酒狂》這首題材奇特的樂曲,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包含了相當復雜而深刻的社會生活內容?!沧髌泛喗椤场毒瓶瘛愤@首琴曲,對于我們認識魏、晉時期腐朽、沒落的社會制度有一定的意義。它載于《神奇秘譜》(1425)、《風宣玄品》(1539)等多種琴譜中,卻已絕響多年。本世紀五十年代,上海古琴家姚丙炎將這首琴曲打譜成功,他的這一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成果,獲得了我國音樂界的重視。所謂打譜,是因為我國古琴音樂所用的記譜法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減字譜”,它專用于記錄古琴曲,而且只標記彈奏徽位、方法而不記音名,即用減字筆劃把左手在古琴上的音位距離和兩手的各種技巧拼成某種符號示意彈奏,由于它并沒有節(jié)拍標記,因此要把譜子上的符號變成音響,實際上是一種藝術上的再度創(chuàng)造,這在古琴音樂中的術語,就叫做“打譜”。姚丙炎打譜的《酒狂》,采用3/8拍子,這一特定節(jié)拍較確一切地表現了一種醉意恍惚的神態(tài),音樂形象非常鮮明。這是姚丙炎在對照多種傳譜,并進行了多年醞釀和反復推敲之后才獲得成功的。關于這首樂曲節(jié)奏規(guī)律的探索,姚丙炎在《七弦琴曲〈酒狂〉打譜經過》①一文中有著較為詳盡的記述?!残蕾p提示〕《酒狂》是一首精練短小的琴曲,全曲不過百十小節(jié),音樂形象及表現的情緒也比較單一,但卻十分傳神。它猶如一幅絕妙的速寫,寥寥數筆便使人物形象躍然于紙上。在古琴音樂中堪稱是一曲精湛的小品。后記:后記音樂,是人類文化寶庫中一份重要的財富。何謂音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边@是記載于我國古代著名音樂論著《樂記》中的名言,它精辟地告訴人們: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音樂既是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就需要欣賞者較深刻地理解其內容,才能激起感情上的共鳴;音樂既是聲音的藝術,就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才能導致豐富的聯想。音樂欣賞活動,是人類精神文明中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也是完成音樂藝術第三度創(chuàng)造的不可忽視的方面。我國人民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音樂欣賞的要求亦愈益迫切。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總是令人百聽不厭的。人們在反復鑒賞中,不惟為其美妙的樂聲所陶醉,感受著精神境界的升華;而且在欣賞中再創(chuàng)造,不斷探求音樂的內涵,產生新的體會和興趣,從而培養(yǎng)人們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因此,如何編寫一本內容豐富而又簡明通俗的音樂欣賞讀物,對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欣賞音樂有所裨益,乃是我們多年來的心愿。中外音樂作品浩瀚無垠,我們選編的內容,雖然注意到要介紹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音樂流派的中外名著,但也只是限于我國目前音樂教學、電臺廣播和音樂欣賞活動中較為常見的音樂作品,故仍不免有所疏漏;書中還介紹了一些近年來在國內影響較大的新作品,目的在于擴大音樂欣賞者的視野。音樂教育家、評論家趙諷同志在百忙中熱情地為本書寫了序;中央音樂學院汪毓和副教授、哈爾濱師范大學周柱銓副教授審慎地為本書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見;書中有關作者簡介部分,承不少同志為我們積極提供資料和照片;另外,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還參考引用了有關音樂書刊中的資料,在此一并致謝。本書除署名者外,撰寫部分稿件的還有王振玉、李明琳、杜默麗、張保和等同志。由于我們水平所限,書中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指正。孫繼南1985年元月于山東師范大學本書前言序人們說音樂藝術是二度創(chuàng)造的藝術,即作曲為第一度創(chuàng)造,表演是第二度創(chuàng)造。我說,在某種意義上講,音樂是三度性創(chuàng)造的藝術。因為,演奏演唱還需要聽眾參與積極地創(chuàng)造,只有廣大聽眾能把作品透徹地欣賞了,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才算最終完成。記得馬克思說過:“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保ā恶R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第204頁)這個意思便是指的這一點。黨中央號召全面、普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這指的是很廣泛的,既有自然科學的水平,又有社會科學的水平,也有文學藝術的水平,以及其他邊緣學科的水平。只有廣泛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我們才能對國家、對全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古人面對的知識領域比我們要窄得多,但自古以來,無論中外,都對音樂的教育作用給予高度的注意。歐洲中世紀以后的大學,把音樂列為四個主要的學科之一,與天文、數學等并列;古希臘人說,體育和音樂是促進青年身心平衡、健康發(fā)展的兩個手段;孔子把音樂列為“六藝”之一,認為音樂(詩歌)不僅有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還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些都足以說明音樂教育對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而音樂欣賞恰恰是這種教育的基礎。這本音樂欣賞讀物,是幾位音樂教育工作者在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它以通俗的筆調,深入淺出地介xxx紹了一部分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和藝術流派音樂名家的聲樂、器樂作品,相信對中、小學音樂教學和業(yè)余音樂欣賞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導、參考作用。我們這樣的國家,應該有更多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通俗音樂讀物問世。因此,對于這本書的出版,我不禁雀躍三千,深愿它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