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鷹在外鄉(xiāng)做官。一天,他正騎著馬辦公事,一陣秋風吹來,他真陡然想起家鄉(xiāng)的蘆薈美味來,于是棄官不做,連夜騎著馬趕回家鄉(xiāng)吃蘆薈去了。這種視富貴如浮云,把個體生命的價值視為最高,正是莊子的思想,而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品格,正因為官位之“大”與“蘆薈”之“小”的反差對比,表現(xiàn)出來的是何等的超凡絕俗!再如:桓溫州作荊州刺史,羅友作他的從事。這天,桓溫為車騎將軍王洽餞行,沒有請羅友。酒宴剛開,羅友自己進帳來了,說有事稟報,桓溫也就讓他入席做陪。羅友吃了個酒足飯飽,起身告辭。桓溫想起來,問他有什么事稟報。他摩挲著肚子說:“聽說白羊肉鮮美,從沒吃過,就來了,哪有別的事?現(xiàn)在我酒足飯飽,無須再留下來了?!闭f完揚長而去,毫無愧色。這樣的人口風貌,是莊子那個時代不可能產生的,除了一樣的對個體生命的頌揚,它更富于文化品格,它也隨載了對禮儀文化的更多的針對性內蘊。這是中國文化人物畫廊中一個全新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中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里,甚至直到今天,被不斷地重復塑造著,成為新的典范。這個形象對人生、對社會的幽默、典雅的態(tài)度,深深地打動著中國人。中國文化甚至認為:具有這樣品格的人,必能“山崩于前不眨眼,地陷于后不彎腰”。魏晉時期的典籍中,塑造了眾多這樣的人物,述說著眾多這類的逸事。把它們編譯在一起,是為《魏晉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