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留日十年(1914-1924)》內容上由以下三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對郭沫若十年留日生活的還原,其方法是具有時空厚度的實證。對于自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特設預科到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直至九州帝國大學醫(yī)學部畢業(yè)的十年歲月,作者運用從實地考察中獲得的第一手史料和發(fā)掘的原始書簡資料,首次確定了郭沫若留學九州帝國大學時期的生活時間及場所。特別是在對福岡時期的生活還原以及證實其經濟上的貧困與文學的關聯這兩點上,我認為是對過去的郭沫若傳記研究的重要補綴,不妨說它為今后郭沫若研究的發(fā)展鋪下了堅實而重要的基石。我個人認為,本書最大的學術價值就在這里。《郭沫若留日十年(1914-1924)》第二部分是研討留日時期郭沫若文學的論文。我想把它們看做基于傳記史實考證的對郭沫若早期文學的重讀。郭沫若于福岡留學時期向詩壇推出了《女神》這部詩集,并以此被視為五四時期最富有叛逆精神的詩人和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過去的研究可以說全都是按這條線進行的。然而武繼平博士卻另辟蹊徑,以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但卻未收入《女神》的佚詩佚作及書簡等第一手史料為依據,大膽對過去的定說提出質疑,并指出《女神》這部詩集的創(chuàng)作并非與五四運動有直接的聯系,《女神》創(chuàng)作時期的郭沫若身上并存著兩種相互矛盾的人格傾向。一種是過去幾乎所有的論者所指出的叛逆的浪漫主義傾向,另一種是與其相對的、易向現實進行妥協的傾向。可以說在此為如何正確理解郭沫若文學及人物形象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郭沫若留日十年(1914-1924)》第三大部分論及留日時期郭沫若的思想。過去的研究大多只強調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接受泛神論影響這一側面,而本書卻指出,郭沫若的這種泛神論其實是糅合東西方泛神主義思想為一體的產物,它具有郭沫若獨特的個性。此外本書還指出留日時期郭沫若的思想中可以窺見一種對中國傳統儒學的強烈傾倒和認同。而且,郭沫若當時所主張的“個性主義”及“自我的發(fā)展”等概念的實體,實際上以看重集團意識超過看重個人意識的傳統儒學為內涵。武繼平博士的這些研究成果,每一項都是導入整體把握郭沫若人物形象的新視角而獲得的,他提出的觀點必將使得今后的郭沫若研究更加具有力度和厚度??偠灾緯亲髡吡⒆阌趯嵉乜疾旌托沦Y料發(fā)掘,以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從生活、文學、思想三個視角對留日時期郭沫若的總體性把握。尤其是第一部分,堪稱出色的傳記研究成果。作者利用了其他中國國內郭沫若研究者不具備的、旅居福岡的地利優(yōu)勢,根據大量的實地考察寫成了這本書。我想,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