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路應昆教授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訂出版的,也是我國目前對高腔進行總體性探討的第一部專著。高腔與昆腔、梆子腔、皮黃腔并列為戲曲四大聲腔,歷史已逾六百年,曾縱橫大半個中國。川劇高腔便是高腔系統(tǒng)中最具典型性和藝術高度的地方分支。本書第一編,即從“幫打唱”組合、曲體和腔調組織等方面探討川劇高腔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高腔在各地有眾多分支,形態(tài)上各具特色。第二編將川劇高腔與各地其他高腔作比較,以概覽高腔的總體面貌。川劇的其他四種聲腔——昆腔、胡琴腔、彈戲腔和燈調,可謂全國性的聲腔大類昆腔、皮黃腔、梆子腔及“小戲”歌腔在四川的縮影。第三編即介紹川劇的這四種聲腔,并將高腔的體制與它們作對照。前三編均系探討高腔和川劇音樂的今存形態(tài)。第四編轉向高腔和川劇音樂的歷史,從宋元南北曲開始,“順流而下”地清理其演化軌跡。將高腔界定為“徒歌加眾和以各地土腔俗調唱自由化之南北曲”,歸納出高腔曲牌的“非板塊”、“樂匯靈活拼組”、“非專曲專腔”等形態(tài)特征,并在與其他聲腔的對照中,將高腔體制歸結為“曲牌體”之“解體”,均屬創(chuàng)見。在對高腔歷史的清理中,將音樂實證與文字爬梳緊密結合,總結出“改腔易調”是高腔從宋元南北曲中脫胎而出,并繁衍出眾多地方分支的根本道路,在聲腔史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突破。路應昆,1953年生。1970年進入成都市川劇院,從事樂器演奏和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等工作。1985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戲曲學碩士學位。1988年供職于北京市藝術研究所。1992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1994年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從事戲曲和音樂研究。1996年起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2002年調入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F(xiàn)職稱為研究員,并任博士生導師。研究和教學領域主要為戲曲音樂、戲曲史論及中國音樂史。已出版專著《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濃夢清歌—中國文人戲曲》、《高腔與川劇音樂》、《戲曲藝術論》。主要論文有《傳統(tǒng)京劇藝術的經濟基礎:略說清末民初北京京劇藝人的收入》、《戲曲的'人情味'》、《文人戲曲略議》、《莎士比亞的夢與中國文人的夢》、《明代弦索調略考》、《黃翔鵬先生譯(鞓紅)》、《中國劇史上的曲、腔演進》、《時代、傳統(tǒng)與戲曲音樂》等。合作著作有《長江戲曲》、《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等。曾主編(合作)《中華藝術文庫》、《青少年藝術視野文庫》等叢書。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廣播學院及其他大學開設的研究生課程,有"戲曲音樂"、"明清民間戲"、"中國戲曲史"、"戲曲藝術論"等。目前正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亂彈戲研究》,同時參與的國家課題,有《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任總編部編輯、部分省卷特約審稿員)、《中華藝術通史》(任明代卷副主編)、《中國音樂詞典(修訂版)》(任戲曲音樂分支主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