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1963年生,河南省洛陽人。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F(xiàn)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師從ElizabethC.Traugott和PaulKiparsky學習歷史語言學。在1995-1999年期間參加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漢語歷史形態(tài)句法學”研究項目。主要研究興趣為漢語語法、認知功能語言學、語法化理論、文學與語言之關系。已有多本專著和數(shù)十篇論文發(fā)表。李訥,1941年生,山東人。美國加州伯克萊分校博士?,F(xiàn)為加州圣芭芭拉分校語言學教授,兼任該校研究生院院長,2001年美國暑期語言學院校長。于1997-1998年期間擔任荷蘭皇家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功能語言學、語法化理論、漢語語法等,已在Language,LanguageSciences,《中國語文》、《語言研究》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他編著的Mandarinchinese,SubjectandTopic,WordOrderandWordOrderChange,MechanismsofSyntacticChange等專著,在國際和國內語言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書的最大好處是,引導大家在漢語研究中注重理論思考,引導大家在認真描寫的基礎上對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演變進行解釋,引導大家去探討漢語發(fā)展演變的動因、機制和規(guī)律。書中說得對的地方,固然是把漢語史的研究從理論上提升了一步;尚可商榷的地方,也是對漢語史研究的一個推動:如果這樣解釋不合適,那么,該怎樣解釋才行?這就促使人們從理論上去思考。而這種理論思考正是我們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