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編 物權法總論的經濟分析
一. 導論
一 我國物權立法的缺陷
1. 立法缺乏體系化
2. 規(guī)范的原則化與簡單化
3. 存在大量制度空白
4. 立法層次低
5. 多公法. 少私法, 多管理. 少賦權
6. 制度規(guī)范存在矛盾與沖突
二 我國物權法研究的不足
1. 偏于概念注解, 缺乏現(xiàn)實關注
2. 重大陸法系, 輕英美法系
3. 強調意識形態(tài)性, 忽視物權研究的經濟性
4. 受公有制影響, 漠視物權的私權前提
5. 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不足
6. 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
三 我國物權法研究前提的反思
1. 主體上:個人主義的假定
2. 客體上:有體物的假定
3. 內容上:歸屑中心的假定
4. 方法上:邏輯自足的假定
四 經濟分析的意義
1. 揭示物權制度的經濟本質
2. 解釋物權的效率價值
3. 選擇有效率的物權制度
4. 為物權立法提供指導
5. 促進物權制度的市場化改革
6. 克服經濟與法律研究的脫節(jié)
五 法學與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共性
1. 對人的共同假定
2. 概括市場行為和法律行為的基本范疇——交易
3. 影響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核心問題
六 經濟分析的基本范疇
1. 經濟人
2. 產權
3. 市場
4. 制度
5. 交易費用
6. 機會主義
7. 外部性
8. 信息成本
9. 風險及不確定性
七 經濟分析的基本理論
1. 價格理論
2. 產權經濟學理論
3. 福利經濟學
4.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5. 公共選擇理論
6. 博弈論
八 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
1. 規(guī)范分析
2. 實證分析
3. 案例分析
4. 成本與收益分析
5. 供給與需求分析
6. 均衡分析
7. 文化與歷史分析
8. 比較分析
九 幾點說明
1. 法學與經濟學的差異
2.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差異
3. 經濟分析的特點
4. 經濟分析與產權經濟學的差異
5. 經濟分析的缺陷
二. 物
一 物的概念
1. 傳統(tǒng)民法中的物
2. 經濟學中的物
3. 物權客體擴大化
二 物與財產
1. 大陸法理論中的物與財產
2. 經濟學中的物與財產
三 物的特征
1. 客觀實在性
2. 有用性
3. 稀缺性
4. 支配性
5. 轉讓性
四 物的概念新拓展
1. 法學與經濟學中物的概念拓展
2. 物的概念拓展與無形財產權
五 物的分類
1. 單一物與集合物
2. 主物與從物
3. 原物與孳息
4. 有體物與抽象物
5. 動產與不動產
6. 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
三. 物權
一 物權與產權. 財產權
1. 物權的法學與經濟學涵義
2. 產權的概念與運用
3. 物權與產權的關系
4. 產權與資產
二 物權的特征
1. 支配性
2. 排他性
3. 絕對性
4. 可轉讓性
三 物權主體與物權
1. 作為物權主體的個人
2. 作為物權主體的團體
四 物權產生的經濟根源
1. 物權產生與物的稀缺
2. 物權產生的價格和談判理論
五 物權的經濟功能
1. 資源配置
2. 收入分配
3. 激勵
4. 約束
5. 減少不確定性
6. 外部性內部化
六 物權與國家權力
1. “諾斯悖論”
2. 物權與國家權力關系的法律模式
七 物權與物權客體的分離
1. 分離的必然性
2. 分離的表現(xiàn)
3. 分離的經濟功能
4. 分離產生的問題
八 物權與債權
1. 物權是債權產生的前提
2. 物權與債權的功能替代
3. 債權的物權化
4. 物權的債權化
5. 物權與債權區(qū)分的模糊
九 物權的體系與效率
1. 大陸法的物權體系與我國物權立法
2. 我國物權體系的效率標準
十 物權效力
1. 物權的優(yōu)先力
2. 物權的迫及力
3. 物上請求權
4. 物權效力的弱化
十一 物權變動
1. 概念的界定
2. 物權流轉與物權變動
3. 物權行為與交易安全
4. 物權變動與產權交易
十二 物權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 傳統(tǒng)增長模式與傳統(tǒng)物權觀
2. 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新的物權觀
十三 物權與技術創(chuàng)新
1. 制度決定技術
2. 技術創(chuàng)新的產權基礎
十四 物權與人權
1. 無財產無人格
2. 人權高于物權
四. 物權法
一 物權法的強行性
1. 外部性與強行性
2. 強行性的弱化
二 物權法的程序法
1. 程序分析
2. 制度創(chuàng)新
三 物權法的立法模式
1. 統(tǒng)一物權立法的制度障礙
2. 我國物權立法模式的選擇
四 物權法與國有資產法
1. 國有資產法的獨立性
2. 國有資產法對物權法的補充
五 物權法與侵權法
1. 先保護與后救濟
2. 物權法與侵權法的相互替代
六 物權法與合同法
1. 靜態(tài)與動態(tài)財產法
2.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功能互補
五. 物權法基本原則
一 一物一權原則
1. 效率價值
2. 一物一權的相對性
二 物權法定原則
1. 物權法定的經濟意義
2. 物權自治趨勢與物權體系的開放性
三 公示. 公信原則
1. 意義
2. 公示的效力比較
3. 公示制度與信息成本
4. 公示制度的成本與效益
5. 登記制度與風險分擔
6. 登記制度與登記成本
7. 公示制度與物權法定
四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1. 物權行為理論三說
2. 我國的立法選擇
六. 物權保護
一 公力保護與私力保護
1. 公力保護
2. 私力保護
二 物權的平等保護
1. 公私財產的不平等保護
2. 制度創(chuàng)新
三 財產規(guī)則與責任規(guī)則
1. 財產規(guī)則
2. 責任規(guī)則
3. 效率比較
4. 法律適用
四 所有權保護與他物權保護
1. 物權保護的一體性
2. 平等保護的相對性
五 公共物品的物權保護
1. 公有與私有公共物品的保護
2. 競爭與非競爭性公共物品的保護
六 國家所有權的保護
1. 對國家所有權的侵害:外部人侵害和內部人控制
2. 國家所有權的法律保護綜合評價
七 物權保護效率
1. 效率標準
2. 物權保護中的“諾斯悖論”
七. 物權法的發(fā)展趨勢
一 物權的社會化
1. 從“個人本位”到“社會本位”
2. 從“私人占有”到“公平分配”
3. 從“私權自治”到“限制自由”
4. 權利運作社會化
二 物權的公法化
1. 各國立法例
2. 我國立法
三 物權的價值化
1. 意義
2. 法律途徑
四 物權與債權的相互滲透
1. 物權向債權的滲透
2. 債權向物權的滲透
五 利用權中心化
1. 中心化的表現(xiàn)
2. 中心化的原因
六 物權的動態(tài)化
1. 物權的可轉讓性
2. 物權權能的非權利化
七 物權法的發(fā)展與制度變遷
1. 制度變遷的漸進模式
2. 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
第二編 所有權的經濟分析
一. 導論
一 我國傳統(tǒng)所有權制度存在的問題
1. 制度安排簡單
2. 難以概括新的所有權關系
3. 不能解釋他物權和債權優(yōu)先于所有權的現(xiàn)象
4. 片面強調國家所有權的保護
5. 缺乏效率機制
6. 滯后于公有產權改革
二 經濟分析的意義和基礎
1. 意義
2. 基礎
三 所有權的效率
1. 所有權類型與效率
2. 所有權界定與效率
3. 所有權移轉與效率
4. 所有權限制與效率
四 應注意的問題
1. 產權和所有權的范疇差異
2. “公有”的概念差異
3. 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二. 所有權的基本理論
一 概念
1. 傳統(tǒng)概念
2. 概念創(chuàng)新
二 特征
1. 支配的排他性
2. 占有剩余性
3. 可交易性
4. 穩(wěn)定性…
5. 關于國家所有權的公共性
三 所有權和所有制
1. 所有制對所有權的“決定”關系
2. 所有權經濟屬性的強化
四 所有權和產權
1. 所有權與產權概念的互用
2. 產權不能代替所有權
五 歷史沿革
1. 羅馬法的所有權制度
2. 法國民法的所有權制度
3. 日耳曼法的所有權制度
4. 當代所有權制度的發(fā)展
六 所有權的制度變遷
1. 土地資源的稀缺性
2. 公共土地的私有化
3. 所有權的效率激勵
七 所有權主體的一般類型
1. 個人主體
2. 法人主體
3. 國家主體
八 我國所有權主體類型
1. 私人所有權
2. 法人所有權和股權
3. 集體所有權
4. 國家所有權
5. 我國所有權主體制度的創(chuàng)新
九 客體的理論基礎
1. 傳統(tǒng)法學理論中的所有權客體
2. 經濟學理論中的所有權客體
3. 所有權客體的拓展與制度創(chuàng)新
4. 國家所有權的客體
十 權能概論
1. 權能立法的列舉主義和概括主義
2. 所有權權能束
十一 權能分論
1. 占有權能
2. 使用權能
3. 收益權能
4. 處分權能
5. 終極支配
6. 國家所有權的行使
7.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行使
三. 所有權的界定
一 界定的意義
1. 有利于所有權保護
2. 減少外部性
3. 增強資產可交易性
4. 降低交易成本
二 界定原則
1. 一般原則
2. 特殊原則
三 界定方式
1. 市場界定
2. 行政界定
3. 司法界定
4. 初始界定和再界定
四 界定的效率與成本
1. 界定效率
2. 界定成本
五 界定立法反思
1. 缺乏激勵機制
2. 制度供給不足
3. 制度不完善
六 國家所有權的界定
1. 資源性國有財產的界定
2. 經營性國有財產的界定
3. 行政性國有財產的界定
4. 公益性國有財產的界定
七 集體所有權的界定
1. 集體企業(yè)所有權的界定
2.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界定
八 不動產所有權的界定
1. 不動產相鄰關系的界定
2. 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的界定
3. 土地所有權與建筑物所有權的關系
九 新型所有權的界定
1. 知識資產所有權的界定
2. 人力資本所有權界定
十 共有財產的界定
1. 共同共有
2. 按份共有
四. 所有權的移轉
一 價格機制——所有權交易的核心
1. 產權定價
2. 價格歧視與侵犯所有權
二 所有權交易與權利博弈
1. 參與者
2. 戰(zhàn)略
3. 信息
4. 交付
三 所有權交易風險分析
1. 風險產生
2. 風險防范
四 所有權交易的成本與效益
1. 交易成本
2. 交易收益
五 企業(yè)法人財產權的交易
1. 交易市場現(xiàn)狀
2. 交易的規(guī)范化
五. 所有權的限制
一 限制的法學意義和經濟學意義
1. 法學意義
2. 經濟學意義
二 公法限制:征用和管制
1. 征用
2. 管制
三 私法限制:限制性契約. 股權和法人財產權
1. 限制性契約
2. 股權和法人財產權
六. 國家所有權的法律調整
一 國家所有權的法律結構分析
1. 私法與公法
2. 私法缺位與公法越位
二 國家所有權的制度設置
1. 民法. 商法與經濟法
2. 民法. 商法與經濟法的制衡
第三編 他物權的經濟分析
一. 導論
一 制度的變遷
1. 他物權與經濟效率
2. 他物權的產權改革意義
二 我國他物權制度的現(xiàn)狀反思
1. 他物權制度的現(xiàn)狀
2. 他物權制度設計 立法 思路的反思
三 經濟分析的邏輯性和經濟性
1. 邏輯性
2. 經濟性
四 他物權的創(chuàng)設
1. 為什么要創(chuàng)制他物權
2. 在哪些物 資源 上可創(chuàng)設他物權
3. 有效率的他物權制度應該具有哪些特征
五 他物權制度的結構:動態(tài)的市場交易結構
1. 大陸法他物權制度結構
2. 英美法財產法結構
3. 比較及現(xiàn)實選擇
二. 用益物權
一 用益物權的特征
1. 用益性
2. 占有性
3. 獨立性
4. 客體的多樣性
二 用益物權體系
1. “物權法定”與用益物權體系
2. 用益物權體系與債權
3. 資產專有性與用益物權體系
三 用益物權的轉讓
1. 轉讓是否要經過所有權人 或所有權人的
代表人 的同意
2. 用益物權變動登記制度對轉讓的影響
3. 轉讓中的風險分配
四 農地使用權
1. 特征
2. 物權還是債權
3. 是否應按人口配置并定期進行調整
4. 應否允許轉讓
5. 是否通過農地使用權“虛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
6. “公司 農戶”農業(yè)開發(fā)模式中農民土地權利的保護
7. 農地使用權的內容
8. 農地使用權的一般效力
五 鄰地利用權
1. 特征
2. 鄰地利用權的對抗力
3. 鄰地利用權對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
4. 鄰地利用權與相鄰權的協(xié)調配置
5. 賠償問題
六 基地使用權
1. 特征
2. 基地使用權劃撥取得制度的效率
3. 年限的限制是否合理
4. 能否無償提前收回
七 自然資源使用權制度
1. 生物性可再生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制度
2. 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制度
3. 礦業(yè)權制度
八 企業(yè)經營權
1. 企業(yè)經營權制度與用益物權立法宗旨
2. 企業(yè)經營權與法人所有權
3. 企業(yè)經營權物權化與內部人控制
九 典權
1. 典權與機會成本
2. 典權與資金融通
3. 法律性質與典物效用
十 我國用益物權制度的完善
1. 動態(tài)開放的用益物權制度體系
2. 用益物權制度的私法化趨勢
3. 正確處理所有權與用益物權的關系
4. 用益物權的概括性規(guī)定
5. 用益權與用益物權的關系
三. 擔保物權
一 我國擔保物權制度反思
1. 擔保物權的從屬性
2. 擔保物權的價值實現(xiàn)
3. 擔保物權與債權的關聯(lián)性
4. 義務性規(guī)范
5. 救濟與利用
6. 立法供給
二 經濟意義
1. 降低交易費用
2. 保障交易安全
3. 加速資金融通和商品流通
4. 促進商業(yè)信用的形成與發(fā)展
5. 提高債權救濟效率
6. 各種擔保物權間的替代功能
7. 擔保物權與債權間的互補關系
8. 減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
三 擔保人
1. 交易及交易費用
2. 帕累托最優(yōu)及利他主義
3. 博弈論與擔保人
四 抵押權
1. 特征
2. 抵押財產的范圍
3. 抵押權的設定
4. 抵押權的效力
5. 權利抵押
6. 財團抵押與浮動擔保
7. 最高額抵押權
五 質權
1. 特征
2. 質權制度的供給與需求
3. 轉質
4. 動產質權的行使
5. 合同違約與行使質權
6. 破產與行使質權
7. 動產質權與權利質權的替代效應
8. 最高額質權
9. 動產質權的善意取得
10. 營業(yè)質權
六 留置權
1. 特征
2. 經濟功能
3. 適用范圍
4. 緊急留置權
5. 不動產留置權和法定抵押權
6. 牽連關系
七 反擔保物權
1. 概念
2. 經濟功能
八 讓與擔保和所有權保留
1. 讓與擔保
2. 所有權保留
九 優(yōu)先權
1. 優(yōu)先權的性質
2. 立法模式
3. 優(yōu)先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效力
十 我國擔保物權制度的完善
1. 擔保物權機制的多元化
2. 正確處理擔保物權立法與物權法. 民法典的關系
3. 構建高效統(tǒng)一的擔保物權法律制度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