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隴是中原的西屏障和絲綢之路的東大門。關鍵的地理位置,尤其狹長的河西走廊,使河隴在歷史上廣為人知。河隴雖然握守重要位置,但一向被視為過渡地帶,它自己的文化變化,它對中國文化和東西文化交流應有的重要貢獻,向來鮮有人提及。河隴粗略言之約當今日甘肅、寧夏兩省,地貌多變,加上東西相接、南北夾處的區(qū)位,自古至今,都是民族眾多、經濟形態(tài)復雜,文化繽紛的地域。東部的“隴右”地區(qū),與中原的心臟——關中,同屬共土高原地區(qū)。關、隴唇齒相依,自遠古時已屬于仰韶文化,明乎此,著名學者陳寅恪提出后來有所謂關隴集團,在文化及人才上是一個緊密結合體,也就不難理解。隴對于關,實起了屏障、輔翼,甚至促進的作用。河隴西部的“河西走廊”夾處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之間,海運興起以前,幾乎是中原通向世界其他重大文明的唯一通路。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已是人所共知。然而河瓏不止是過道,它還有融合、加工、變化的角色。以石窟藝術為例,呈帶狀綿延的石窟即明顯可見東西碰撞和消化的痕跡。消化東西文化的工作,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在進行,而少數(shù)民族貢獻良好。西夏王國的興起,融合漢、藏及西域文化的宏力,只是這漫長的多民族競爭歷史中最雄偉的一段。多元民族、文化的互補和爭輝,正是千百年來河隴文化的主調。應當說明的是,研究地域文化,需要顯示該地域的大致位置、文化遺跡的分布情形以及文化傳承的演變軌跡等,為此,本書的編撰者設置了相關的示意圖。這些示意圖具有學術參考價值,然較之規(guī)范地圖,可能不盡完善。為尊重原著,也為方便讀者,中文簡體字版保留了全部示意圖,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