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面對的決不再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zhàn)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fā)展了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大觸動的文明??烧驗檫@樣,借別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歷史使命,因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tài)的入口。關于明清時期的國家及其對社會經濟的作用,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否定觀點占據學界主流。本書作者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以救荒為中心,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重新審視。本書以1743:1744年直隸救災為實例,瞻前顧后,研究了國家的救荒制度,措施及其成效,所論延及官僚制度與管理、國家財政、地方社會,糧食安全、商業(yè)與市場鄉(xiāng)村經濟和生活,等等,視野廣闊。作者所提出的18世紀國家所具有的積極精神,在管理經濟方面的高度組織能力、權威性和效率性,已為學界所肯定,由此也證明了本書的開創(chuàng)性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