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刻石》寫刻于唐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柳公權手書,原石早毀于宋。今有甘肅敦煌石窟出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凡十二石,每行十一字,惜已流落海外,現(xiàn)藏法國巴黎博物館。柳公權,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并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鼓鹿珵橹娜?,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后遍閱近代書法,于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tài)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后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我們這次影印出版的《金剛經刻石》,是根據(jù)目前所見最早最好的上述敦煌唐拓影印本,經重新割裱,改成十六開本,保持了原碑字體的大小。相信它的出版,對深入了解「柳書」和書法藝術的普及、提高,會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