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部書:它在出版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面就印行了二十二版,并有了不止一種的外文譯本。耶穌會士反對它,政府主義它,羅馬檢查它,巴黎大學和主教會議要把它列為禁書。然而,正是這樣的一部書,奠定了資產階級的法的理論的基礎,這部書中所闡述的三權分立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發(fā)揮作用??梢哉f,因為有了這部書,資產階級才懂得革命,西方社會才實現了長治久安。 ::::::::::::::::::::內容簡介: 著者孟德斯鳩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論法的精神》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孟德斯鳩是資產階級法的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法的基礎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本書在我國早有嚴復的譯本,書名《法意》,對我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有重大影響。此次根據法文原本另行翻譯。 ::::::::::::::::::::作者簡介: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鳩出生在法國波爾多(Bordeaux)附近拉帕烈德莊園(Chateau de la Brede)。那時候他的名字是查理·路易·德·色貢達(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色貢達這個家族是貴族世家,歷代服務于納瓦爾(Navarre)朝廷。納瓦爾這個王國在九世紀建國,到十七世紀初年已完全成為法國的一部分。孟德斯鳩的高祖父購買了“孟德斯鳩領地”。納瓦爾王國的亨利三世,也就是后來的法國王亨利四世,把這塊領地升為“伯爵轄地”,以酬其先租服務朝廷的功勞。孟德斯鳩祖父任波爾多議會議長——這是一個可以買賣的世襲職位,后由他的伯父繼承。他的父親拒絕了當教士的機會,選擇了軍人的職業(yè)。1713年父親死;1716年他繼承伯父任波爾多議會議長的職務,并依遣囑承襲了伯父“孟德斯鳩男爵”的尊號,所以他的名宇成為“查理·路易·德·色貢達,拉帕烈德和孟德斯鳩男爵”(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baron de Brede et de Montesquieu)。這個稱號就標記著他的貴州世家的出身。 他和加爾文教派的一位有錢的女子結婚;她帶來了十萬鎊嫁資。后來他因為不喜歡議長職務,又因一時需要錢,就把該職務賣掉。這個職務是一筆巨大財產,可賣到七八十萬鎊。孟德斯鳩賣了多少錢,今已無考;但據估計約在六十萬鎊左右。他每年從賣金得到的利息收入達二萬九千鎊之多。這就使他的家庭經濟生活過得十分富裕。 他年輕時代專攻法律,也當過律師,又有政治經驗,但他也很喜歡歷史、哲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問。他既好學,又有經濟力量和充裕的時間去周游列國,吸收經驗和知識,從事著述,終于完成了《論法的精神》這樣重要的著作。 他在1755年2月10日死去。 ::::::::::::::::::::背景: 孟德斯鳩的進步的社會學說主要集中在三本代表性的著作里。I、《波斯人信札》 這是他在1721年化名“彼爾·馬多”(Pierre Marteau)出版的。這時他已經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十三年了,已當過律師,又在波爾多議會工作了七年,并在議會中當了議長三年;他對法國的政治、社會的腐敗已有了具體的認識,并深感不滿;所以他在這本書里假托了兩個周游歐洲的波斯貴族的彼此通信,以及他們和朋友、愛人、仆人等的通信,從不同地位與角度,對法國當時的社會進行抨擊。 《波斯人信札》出版后大為流行;孟德斯鳩由一個省的人物一躍而為全國注目的人物了。但是這本書卻引起了統治階極的不滿。國王路易十五(1710—1774)依據佛洛里(A.H.Fleury)(1654—1743)紅衣主教的報告,曾一度無理地拒絕批準孟德斯鳩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就是明證。II、《羅馬盛衰原因論》 上書出版后,孟德斯鳩就繼續(xù)研究政治、法律問題。1726年連議長也不當了;旋即到各國旅行考察,回國后自1731年起三年閉門不出,整理所搜集的資料,專事著述,1734年就出版《羅馬盛衰原因論》。 這本書雖然不象《波斯人信札》那樣風行,但卻是一本更嚴肅的著作。它是《論法的精神》的前奏,并且在思想上和后者有緊密的聯系。III、《論法的精神》 這本書是1748年出版的;是孟德斯鳩一生辛勤研究的最后成果;是他的理論的總結。比其前兩部著作,內容更為豐富,體系更為完整、嚴密,是他著作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一本;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粽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1.法律的定義、法律和政體的關系、政體的種類和它們各自的原則。(1—10章)2.政治自由和分權學說、英國的范例。(11—13章)3.地理與政法關系的學說及各種推論。(14—19章)4.工業(yè)、商業(yè)、人口、宗教等問題。(20—25章)5.羅馬和法國法律的變革、關于封建法律的學亂(27—28,30—31章)6.一般性結論。(26和29章)這本書出版后,轟動一時,不到兩年印行了二十二版,又有許多外文譯本。但是這本書卻引起了反動統治階級,尤其是教會的異常嫉恨;耶穌會士反對它;詹森會士對它進行野蠻的攻擊;政府注意它;羅馬檢查它;巴黎大學和主教會議要把它列為禁書。孟德斯鳩為回答這些攻擊,在1750年匿名發(fā)表了《為〈論法的精神〉辯護與解釋》一文,再版時又增加了一些“解釋”。這在我們的譯本里可以看到。 ::::::::::::::::::::請讀片斷: 中華帝國對于我在上面所說的一切,人們可能有所非難,所以我在未結束本章之前,必須加以回答。我們的傳教士們告訴我們,那個幅員廣漠的中華帝國的政體是可稱贊的,它的政體的原則是畏懼、榮譽和品德兼而有之。那末,我所建立的三種政體的原則的區(qū)別便毫無意義了。 但是我不曉得,一個國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讓人民做些事情,還能有什么榮譽可說呢。 加之,我們的商人從沒有告訴我們教士們所談的這種品德;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商人們所說的關于那里的官吏們的掠奪行為。 我還可以找出知名人士安遜勛爵作見證。 此外,巴多明神父的書簡,敘述皇帝懲辦了幾個親王,因為他們皈依基督教,惹起皇帝的不快。這些書簡使我們看到那里經常施行的暴政,和依據常例——也就是無情地——對人性進行殘害的大略情形。 我們還有德麥蘭和巴多明神父關于談論中國政府的書簡。在讀了幾個很合道理的問答之后,奇異之點便都消逝了。 是不是我們的教士們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為在那里,不斷地行使單一的個人意志,使他們受到了感動呢?教士們自己就是在受著〔教皇〕單一的個人意志的統治,所以在印度諸王的朝廷里,他們也極愿意看到同樣的統治。因為,他們到那里去的使命只是要提倡巨大的變革,那末要說服君主們使相信君主自己什么都能夠做,總比說服人民使相信人民自己什么都能忍受,要容易些。 然而,就是在錯誤的認識本身中也常有某些真實存在。由于特殊的情況,或者是絕無僅有的情況。中國的政府可能沒有達到它所應有的腐敗程度。在這個國家里,主要來自氣候的物理原因曾經對道德發(fā)生了有力的影響,并做出了各種奇跡。 中國的氣候異樣地適宜于人口的繁殖。那里的婦女生育力之強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沒有的。最野蠻的暴政也不能使繁殖的進程停止。在那里,君主不能象法老一樣地說,“讓我們明智地壓迫他們吧!”他只好歸結到尼祿的愿望:希望全人類只有一個首領。中國雖然有暴政,但是由于氣候的原因,中國的人口將永遠地繁殖下去,并戰(zhàn)勝暴政。 中國和所有其他產米的國家一樣,常常會發(fā)生饑荒。當人民要餓死的時候;他們便逃往四方去謀生;結果各地盜賊便三三五五結伙成群了。多半的賊幫都在初期就被消滅了;其他的增大起來,可是又被消滅了。但在那么多而且又那么遙遠的省份里,就可能有一幫恰巧成功了。它便維持下去。壯大起未,把自己組織成為軍事團體,直接向首都進軍,首領便登上寶座。 在中國,腐敗的統治很快便受到懲罰。這是事物的性質自然的結果。人口這樣眾多,如果生計困乏便會突然發(fā)生紛亂。在別的國家,改革弊政所以那么困難,是因為弊政的影響不那么明顯,不象在中國那樣,君主受到急遽的顯著的警告。 中國的皇帝所感悟到的和我們的君主不同。我們的君主到,如果他統治得不好的話,則來世的幸福少,今生的權力和財富也要少。但是中國的皇帝知道。如果他統治得不好的話,就要喪失他的帝國和生命。 中國雖然有棄嬰的事情,但是它的人口卻天天在增加。所以需要有辛勤的勞動,使土地的生產足以維持人民的生活。這需要有政府的極大的注意。政府要財時刻刻關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勞動而不必害怕別人奪取他的勞苦所得。所以這個政府與其說是管理民政,毋寧說是管理家政。 這就是人們時常談論的中國的那些典章制度之所由來。人們曾經想使法律和專制主義并行,但是任何東西和專制主義聯系起來,便失掉了良己的力量。中國的專制主義。在禍患無窮的壓力之下,雖然曾經愿意給自己帶上鎖鏈,但都徒勞無益;它甩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兇暴。 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它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為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