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宣武村后記:9年,我們在修改、增樸《洛陽出土仄代墓志目錄》一書的過程中,就有了特墓志中墓主人的卒葬地收錄整理出版的想法,以便于研究者查閱閱資料之便。2.在北京和鄭州,我們將這種想法告坼了楊升南、楊光輝。楊肇清等專家學者,他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是對學術研究很有益的工作,希望此書盡早向世。在編寫過程過程中,他們還提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國家文物局張文彬局長也很關心此書的編寫工作,并題寫了書名;局頜異牛英仙、馬學曾、郭引強、石磊、高永坤對該書的編寫給予了大力支持,對此,我們深表感榭。3.《匯編》由余扶危、張劍二同志具體負責組織、領導實施和編排工作。參加編寫人員有余扶危。張劍、李永強、馬克、臧海濤、王支援、俞涼亙、余杰、梁淑群等九位同志。4。由于我們經驗不足,加之又是多人合作,錯誤在所難免,請專家同行批秤指正。本書前言洛陽是我國出土墓志最多的地方,到目前為止,約出土有5000萬左右。其朝代貫穿眾從東至清乃至民因的各朝各代。迫在全國是及有的。墓志記載內容十分廣泛,它涉及到各朝各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商上、民族、交通、民俗、在民起義、自然地理、墓主人的家系和生平事跡等等,可以補史征史。因而可以稅,墓志是我因歷史上的人物傳記,是研究我國仄史的大百科全書,是及力珍貴的歷史檔案資料。本《編》從墓志豐富的內容中,僅就墓主人的卒葬地資料及墓志的出土地點進行了收示整理,共收承了4347條,涉及到東漢、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等朝代的墓志近3000余萬。卒葬地的范圍主要有洛陽幾建都朝代的都城城門、里坊、寺院、道觀及其京畿的縣、鄉(xiāng)、里、村、山川和陵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北魏洛陽城城內的50個里,城外的19個鄉(xiāng)里,唐代東都外廓城內的160今里坊,唐代都城外河南府所轄之24個縣,河南、洛陽兩縣所屬的60今鄉(xiāng)、79個鄉(xiāng)里、80個村;分布在洛陽故都周圍的帝陵有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晉武帝司馬炎的峻陽陵,晉文帝司馬昭的崇陽陵,魏孝文帝元宏的長陵,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魏孝明帝元翊的定陵等。此外,還有北魏、隋唐幾十朝代河南府(洛州)以外的西京長安城的里坊和其他州、郡、府所轄的具、鄉(xiāng)、里、村,其中僅唐代涉及的就有151個州、43個郡、20個府。從洛陽墓志卒葬地資料內容,再與這些墓志的具體出土地點相結合,不難看出,它對于研究洛陽古代都城里坊制度、洛陽都城京畿的行政區(qū)劃、地理山川形勢、帝王陵墓的位置以及一般貴族墓葬的分布等,無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墓志卒葬地是墓志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匯編》的出版,目的就是為研究者提供查閱這方面資料的方便。希望《匯編》對歷史考古界同仁有所幫助,在學術上取得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