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長在河北省定州市西南合村,兒時祖父授以古文舊史,作者個人也喜讀愛國英雄故事,尤嗜讀《三國演義》,為了知曉三國人物的真實情節(jié),也不時翻閱陳壽《三國志》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傳記。作者青年時頂佩服諸葛亮,至今猶老而彌篤。作者在學校主要講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和歷史文選課。由于三國歷時很短,作者開選修課時不曾開《三國史》,而是開《秦漢史》,但也講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作者在西北大學學習時(1941至1945年),主要讀先秦古籍,畢業(yè)后主要攻讀秦漢史。但,作者對秦漢史的熟悉,遠遠趕不上三國史。三國為時短,材料少,易掌握。《三國志》為年青時所常讀,故記憶比較牢靠。曹孟德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作者對此深有同感。作者于1983年從蘭州大學回到河北,先曾打算在舊秦漢史講義的基礎上寫成秦漢斷代史,但因規(guī)模較大,眼高手低,力不勝任,乃轉而寫《三國史》。作者非常感謝人民出版社張作耀、張維訓、喬還田、張秀平諸先生給作者的幫助和教益,特別是維訓先生自始至終給拙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甚至親自動手改正錯誤和不妥之處;而秀平先生首先提出建設性意見,尤令作者永誌不忘。安徽大學歷史系王鑫義主任給作者提過許多意見和要求,還寄贈他未曾發(fā)表的論著稿,使作者獲益非淺。作者幼時老師、鄉(xiāng)前輩數學家趙慈庚老,對拙稿有關數學等部分,給以精心指導,感戴實深。作者年臨古稀,余日無多,人之將死,其思也善,每念平生受教惠最多的是楊拱辰師;作者作研究生時導師翦伯贊老亦多加關助。其他師友,一事之助,一言之教,亦何嘗不盤桓腦際,愧無以為報!一生百無所長,唯讀書思古最是心愿,頗悔素日為學律己不嚴,致老而無成,此區(qū)區(qū)拙稿,尚望海內同好,憫而教之,實為至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