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字仲淹,生干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卒于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617年)。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zhèn)(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xiāng))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門弟子私謚為“文中子”。王通,《隋書》無傳,新、舊《唐書》王績、王勃、王質傳中雖均曾提及,然皆極簡略,稱其為隋末大儒而已。參考其它文獻,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開皇初,以國子博士待詔云龍門,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頗為隋文帝所稱道。王氏家學淵源深厚,所以王通從小就受到儒學的熏染?!吨姓f·立命篇》有“夫子十五為人師”的記載,可見王通少年時即精通儒學,學問極好。據(jù)說在隋文帝仁壽三年(603),王通曾經“西游長安,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但沒有受到重用。大約是由于同鄉(xiāng)薛道衡的推薦,才被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yè)”。王通棄官歸鄉(xiāng)后,便潛心鉆研孔子的“六經”,據(jù)說曾經受書于東海李育、學詩于會稽夏典,問禮于河東關子明,正樂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華。經過一番研究,王通自覺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經》,或稱《續(xù)六經》。并開始在家鄉(xiāng)的白牛溪聚徒講學,“門人常以百數(shù),唯河南董恒、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為俊穎,而以姚義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識,方之莊周?!边@個記載大體是可信的。后世附會唐初名臣房玄齡、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顯然是胡拉硬扯的偽造。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續(xù)六經》,在河汾講學時,便以“王孔子”自詡。這樣一個華而不實的人,他的《續(xù)六經》自然不會有什么學術價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無存了。今存《元經》一書,題王通撰,薛收傳,阮逸注,實出于偽造,前入辨之已明。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說》一書。《中說》一書,有人疑其為偽作,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此書雖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門弟子姚義、薛收匯編而成的,大體上是弟子們對其師言行的回憶和追錄。不過,此書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對其重新分類編排,在這個過程中,加進了許多吹噓王通的不實之詞,以至后人疑其為偽作。其實,《中說》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朱熹就講過:“《中說》一書如子弟記他言行,也煞有好處。雖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會假得許多,須具有個人坯模,如此方裝點得成?!边@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吨姓f》所反映的王通思想,還是有許多可貴之處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復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系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于自然觀、發(fā)展現(xiàn)、認識論和歷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xiàn)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和主變思想,在文學上,王通論文主理,論詩主政教之用,論文辭主約、達、典、則,主張改革文風。這些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