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隨筆中,叔本華以優(yōu)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闡釋了對教育、天才、美的欣賞、命運、性愛等問題的獨到認識,處處閃爍著叔本華思想的智慧之光。在這些篇目中,我們一方面可以領略叔本華思想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窺視到叔本華思想的偏激。選自叔本華全集中的文章:論教育,論天者,論美、心理散記,論命運,論性愛,論意欲在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通俗易懂。屬于常銷書。作者簡介: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因為他對人間的苦難非常敏感,對人生觀感到極度悲觀,所以被人稱作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家“。他反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是新的“生命“哲學先驅。他特別專精于研究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對和不屑于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等人的理論。他的一生不算風光,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時,他的哲學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視,不過卻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1789年生于但澤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并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試圖和黑格爾在講臺上一決高低,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出過三人。于是叔本華帶著一種憤遭的心情離開了大學的講壇。叔本華與黑格爾的對抗實際上是兩種哲學傾向之間的較量。他失敗了。因為他不屬于那個時代。用叔本華自己的話說,他的書是為后人寫的。事實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時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終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榮譽。1818年叔本華發(fā)表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從而奠定了他的哲學體系。他為這部悲觀主義巨著作出了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為了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為了全人類而寫的,今后會成為其他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然而該書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為廢紙售出的,極度失望的叔本華只好援引別人的話來暗示他的代表作,說這樣的著作猶如一面鏡子,“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里看見天使“。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辯傳統(tǒng),力圖從非理性方面來尋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論。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藝術創(chuàng)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叔本華死后,有關他的哲學講座逐漸將黑格爾排擠了出去,終于報了當年一箭之仇。他一時成了德國最時髦的哲學家。到1891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