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學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

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

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

定 價:¥28.00

作 者: 水延凱等編著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禮品書

ISBN: 9787300021355 出版時間: 2003-07-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3cm 頁數(shù): 49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第三版前言《社會調查教程》(修訂本)從1996年4月出版至今已6年多了,從1994年8月定稿算起更有8年多了。這8年多時間,是世界風起云涌的8年,是中國突飛猛進的8年,也是社會調查和社會調查學不斷進步的8年。相對于跨世紀的這8年來說,《社會調查教程》(修訂本)從內容到形式都落后了,都需要重新修訂了。從1996年4月到2002年3月,《社會調查教程》(修訂本)已印刷9次,發(fā)行9l000冊,年均15000冊左右,即比1988年6月到1996年4月《社會調查教程》年均發(fā)行約10000冊增加了近50%。顯然,這本教材自問世以來已形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讀者群,而且年均發(fā)行量仍呈上升趨勢。據(jù)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提供的占發(fā)行總量33.1%(即5695l冊)的300條銷售信息的統(tǒng)計,《社會調查教程》及其修訂本已覆蓋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289個單位,其讀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社會科學各專業(yè)的師生,各級黨校、各類干校和各種培訓班的教師和學員,各級各類社會科學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各級黨政機關、各類企事業(yè)單位調研機構的工作人員。為了搞好對《社會調查教程》(修訂本)的再次修訂,更好地滿足上述讀者群的實際需要,我們曾經訪問過一些讀者,并做過一些通訊調查。根據(jù)這些訪問和通訊調查的意見,以及作者自己從事調查、教學的實際感受,我們確定了《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的修訂原則,即在堅持原基本框架、基本內容的前提下,力求做到“三性一化”:①新穎性,即努力反映20世紀末或2l世紀初的國情、世情和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實用性,即努力適應上述各類讀者、特別是高等院校社科專業(yè)師生的實際需要;③簡明性,即努力做到結構簡明、內容簡明、文字簡明;④規(guī)范化,即努力符合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的規(guī)范化要求。這次修訂工作,從2000年10月開始,經過約18個月的醞釀、準備和8個月的撰寫,現(xiàn)已全部完成。從實際結果看,這次修訂的主要方面是:(1)調整邏輯結構,即將《社會調查教程》(修訂本)的19章,修訂為《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的17章,并分為5篇。第一篇概述,包括社會調查和社會調查學、社會調查的歷史發(fā)展等2章;第二篇準備階段,包括社會調查的準備、社會調查的主要類型、社會指標和社會測量、調查方案的設計等4章;第三篇調查階段,包括文獻調查法、實地觀察法、訪問調查法、集體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驗調查法等6章;第四篇研究階段,包括整理資料、統(tǒng)計分析、思維加工等3章;第五篇總結階段,包括調查報告的撰寫、調查工作的評估和總結;等2章。這樣,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全書結構層次更清晰,內容安排更合理、更簡明。(2)吸取最新成果,即吸取近8年來國內社會調查實踐的最新經驗和社會調查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豐富了《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的內容。例如,關于中國社會調查行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關于抽樣調查中的樣本規(guī)模問題,關于社會指標體系綜合評價的方法問題,關于文獻調查中的內容分析問題,關于訪問調查法中的電話訪問問題,關于問卷調查中問題和答案的設計原則問題,關于編碼問題,關于實驗調查法的種類問題,關于文字資料的審查和分類問題,關于問卷資料的整理問題,關于統(tǒng)計分析和統(tǒng)計軟件的應用問題,關于調查報告的結構和內容問題,關于調查報告的評估問題,關于調查成果的應用問題,關于調查工作的總結問題,以及關于統(tǒng)計用表問題等等,都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3)更新引用資料,即《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所引用、介紹、列舉的各種歷史文獻、文字資料、數(shù)據(jù)資料、實際例證、統(tǒng)計軟件,以及各種表格、圖形等等,都盡可能從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國內正式出版的具有權威性的報紙、期刊、雜志、著作、統(tǒng)計年鑒中摘取、引用。這樣,讀者在閱讀《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時,不僅能從中學到有關社會調查理論、方法和過程等方面的知識,而且能獲得許多最新、最具有權威性的現(xiàn)實資料。例如,關于第一次現(xiàn)代化和第二次現(xiàn)代化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國內34個地區(qū)第一次現(xiàn)代化和第二次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程度的簡要介紹,就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重要的參考價值。(4)壓縮文字篇幅,即在新增“調查工作的評估和總結”這一章的情況下,把《社會調查教程》(修訂本)的19章壓縮為17章,實際減少了3章。其中,刪除了l章,即第十三章“幾種專題調查”。合并減少了2章,即把原第十五章“統(tǒng)計分析(一)”和第十六章“統(tǒng)計分析(二)”,合并為新的第十四章“統(tǒng)計分析”;把原第十七章“思維加工(一)”和第十八章“思維加工(二)”,合并為新的第十五章“思維加工”。此外,在論證和文字表述方面,也進行了適當壓縮。這樣,全書在增加許多新內容、新資料的情況下,文字篇幅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壓縮了約10%。(5)改進表達形式,即在表達形式、版面設計等方面,按照2l世紀高等院校教材的規(guī)范化要求做了較大改進。具體地說,就是:在每一篇的篇目之后,加了一段簡短的導語,以概述學習全篇的主要目的。在每一章的章目之后,加了一個提綱式的“重點問題”,以說明本章探討的主要問題。在每一章論述的內容之后,都有簡明扼要的“本章要點”、“基本概念”和“復習思考題”,以利于讀者對有關章節(jié)主要內容的學習、把握、思考、復習和應用。同時,在每一章后面列有“閱讀書目”,以幫助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擴展知識。另外,在版面設計上也比較活潑和醒目。通過再次修訂,我們主觀上希望《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不僅在社會調查理論、方法和過程的內容方面能更好地反映新的時代特色,更好地滿足上述幾方面讀者的需要,使它在理論性、知識性、實用性等方面向前邁進一大步,而且在論證質量、內容表達、文字寫作、版面形式等方面也有較大改進。但是,客觀上是否達到了上述目的,《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還存在著哪些缺點和問題,我們都迫切希望得到廣大讀者和社會調查學同行的評論和指正。為了幫助廣大讀者學習和應用社會調查的知識和技術,根據(j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建議,我們已安排在完成本書的修訂工作之后,馬上著手編撰《專題調查及實例評析》(暫定名)一書,作為《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的姊妹篇,供廣大讀者參考。參與《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修訂工作的是:第一至三章,水延凱;第四章第一至三節(jié),水延凱;第四章第四節(jié),水延凱、羅教講;第五章,水延凱、柳祥珍;第六至十二章,水延凱;?第十三章,水延凱、趙曉平、水一波;第十四章,羅教講;第十五章,水延凱;第十六章,水延凱、柳祥珍;第十七章,柳祥珍、水延凱;附錄,水一波、趙曉平。全書最后由水延凱統(tǒng)改、定稿?!渡鐣{查教程》(第三版)的修訂和出版,得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積極支持,得到了周蔚華先生、潘宇女士、王立新先生的熱情幫助,特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水延凱2002年11月18日于孝感

作者簡介

暫缺《社會調查教程(第三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修訂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 社會調查和社會調查學
    第一節(jié) 社會調查及其任務
    一、社會和社會調查
    二、社會調查的任務
    第二節(jié) 社會調查的社會功能
    一、正確認識社會的根本方法
    二、有效改造社會的重要條件
    三、培養(yǎng)開拓型人才的基本途徑
    四、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五、端正黨風學風的基礎一環(huán)
    第三節(jié) 社會調查的理論指導
    一、社會調查的理論基礎
    二、社會調查的指導思想
    第四節(jié) 社會調查學是一門方法性學科
    一、社會調查學的研究對象和知識體系
    二、社會調查學的主要特點
    三、學習社會調查學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社會調查的歷史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古代的社會調查
    一、古代社會調查的產生
    二、古代社會調查的特點
    第二節(jié) 近代以來歐美等國的社會調查
    一、近代社會調查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歐美等國的社會調查
    三、現(xiàn)代社會調查的發(fā)展趨勢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調查
    一、馬克思、恩格斯與社會調查
    二、列寧與社會調查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調查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jié) 20世紀以來中國的社會調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調查
    二、中國共產黨的社會調查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調查
   第三章 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
    第一節(jié) 社會調查的主要階段
    一、準備階段
    二、調查階段
    三、研究階段
    四、總結階段
    第二節(jié) 選擇調查課題
    一、選題的重要意義
    二、調查課題及其類型
    三、正確選題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jié) 進行初步探索
    一、初步探索的基本任務
    二、初步探索的主要方法
    第四節(jié) 提出研究假設
    一、假設及其在社會調查中的作用
    二、形成研究假設的基本條件
    第五節(jié) 組建調查隊伍
    一、調查人員的選擇
    二、調查人員的培訓
   第四章 社會指標和社會測量
    第一節(jié) 社會指標
    一、社會指標的概念
    二、社會指標的類型
    三、社會指標的功能
    第二節(jié) 社會指標體系
    一、社會指標體系的概念
    二、社會指標體系的建立
    三、社會指標體系的評價
    第三節(jié) 社會測量及其尺度
    一、社會測量的概念
    二、社會測量的層次
    第四節(jié) 主觀社會指標的測量
    一、主觀社會指標的基本種類
    二 主觀社會指標的測量方法
   第五章 設計調查方案
    第一節(jié) 調查指標的設計
    一、設計調查指標的過程
    二、設計調查指標的原則
    三、操作定義的設計
    第二節(jié) 調查方案的設計
    一、調查方案的主要內容
    二、設計調查方案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jié) 信度和效度的統(tǒng)一
    一、信度、效度及其相互關系
    二、提高信度和效度的主要途徑
    第四節(jié) 調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幾種方法
    二、試驗調查的實施
   第六章 社會調查的主要類型
    第一節(jié) 社會調查的分類
    一、社會調查的兩種類型
    二、社會調查的各種分類
    第二節(jié) 普遍調查
    一、普查的概念和意義
    二、普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三、普查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
    四、快速普查
    第三節(jié) 典型調查
    一、典型調查的概念和意義
    二、典型調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三、典型調查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
    四、重點調查和個別調查
    第四節(jié) 抽樣調查
    一、抽樣調查的概念和程序
    二、抽取樣本的類型和方法
    三、抽樣誤差的計算
    四、抽樣調查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
   第七章 文獻調查法
    第一節(jié) 文獻和文獻調查法
    一、文獻及其種類
    二、文獻調查的重要意義
    三、文獻調查法的概念和特點
    第二節(jié) 文獻的搜集
    一、搜集文獻的基本要求
    二、搜集文獻的方法和途徑
    第三節(jié) 信息的摘取
    一、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
    二、記錄信息的主要方法
    第四節(jié) 對文獻調查法的評價
    一、文獻調查法的優(yōu)點
    二、文獻調查法的局限性
   第八章 實地觀察法
    第一節(jié) 實地觀察法的概念和種類
    一、什么是實地觀察法
    二、實地觀察法的種類
    第二節(jié) 實地觀察的實施
    一、實地觀察的一般原則
    二、實地觀察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jié) 努力減少觀察誤差
    一、產生觀察誤差的原因
    二、減少觀察誤差的途徑和方法
    第四節(jié) 對實地觀察法的評價
    一、實地觀察法的優(yōu)點
    二、實地觀察法的缺點
   第九章 訪問調查法
    第一節(jié) 訪問調查法的概念和種類
    一、什么是訪問調查法
    二、訪問調查法的種類
    第二節(jié) 訪談過程及其技巧
    一、接近被訪問者
    二、提問的種類、方式和語言
    三、聽取回答的技巧
    四、引導和追詢
    五、訪談的結束
    六、再次訪問
    第三節(jié) 訪問調查的實施
    一、做好訪問前的準備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重視訪談過程中的非語言信息
    四、做好訪問記錄
    五、對無回答的處置
    第四節(jié) 對訪問調查法的評價
    一、訪問調查法的優(yōu)點
    二、訪問調查法的缺點
   第十章 集體訪談法
    第一節(jié) 集體訪談法的概念和種類
    一、什么是集體訪談法
    二、集體訪談法的種類
    第二節(jié) 集體訪談的實施
    一、集體訪談前的準備
    二、集體訪談過程的指導和控制
    三、做好集體訪談后的工作
    第三節(jié) 對集體訪談法的評價
    一、集體訪談法的優(yōu)點
    二、集體訪談法的缺點
    第四節(jié) 頭腦風暴法
    一、什么是頭腦風暴法
    二、反向頭腦風暴法
    第五節(jié) 德爾菲法
    一、什么是德爾菲法
    二、派生德爾菲法
   第十一章 問卷調查法
    第一節(jié) 問卷調查法的概念和種類
    一、什么是問卷調查法
    二、問卷調查法的種類
    第二節(jié) 問卷的設計
    一、問卷的一般結構
    二、問題的種類、選擇和結構
    三、問題的表述
    四、回答的方式及其說明
    第三節(jié) 問卷調查的實施
    一、問卷調查的一般程序
    二、努力提高問卷的回復率
    三、對無回答和無效回答的研究
    第四節(jié) 對問卷調查法的評價
    一、問卷調查法的優(yōu)點
    二、問卷調查法的缺點
   第十二章 實驗調查法
    第一節(jié) 實驗調查法的概念和種類
    一、什么是實驗調查法
    二、實驗調查法的種類
    第二節(jié) 實驗調查方案的設計
    一、單一實驗組設計
    二、實驗組對照組設計
    三、多實驗組設計
    第三節(jié) 實驗調查的實施
    一、實驗者的必備條件
    二、實驗對象和實驗環(huán)境的選擇
    三、實驗過程的控制
    四、實驗效果的檢測和評價
    第四節(jié) 對實驗調查法的評價
    一、實驗調查法的優(yōu)點
    二、實驗調查法的缺點
   第十三章 幾種專題調查
    第一節(jié) 民意調查
    一、民意調查的由來和發(fā)展
    二、民意調查的主要特點
    三、對民意調查的評價
    第二節(jié) 市場調查
    一、市場調查的概念和意義
    二、市場調查的主要內容
    三、市場調查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jié) 家庭調查
    一、家庭的概念和家庭調查的意義
    二、家庭調查的主要內容
    三、家庭生活的特點和家庭調查的方法
   第十四章 整理資料
    第一節(jié) 整理資料的意義和原則
    一、整理資料的重要意義
    二、整理資料的一般原則
    第二節(jié) 文字資料的整理
    一、審查
    二、分類
    三、匯編
    第三節(jié) 數(shù)字資料的整理
    一、檢驗
    二、分組
    三、匯總
    四、制作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
   第十五章 統(tǒng)計分析(一)
    第一節(jié) 相對指標分析
    一、相對指標的概念
    二、相對指標的種類及其計算方法
    第二節(jié) 集中量數(shù)和離中量數(shù)分析
    一、集中量數(shù)和離中量數(shù)的概念
    二、集中量數(shù)的分析方法
    三、離中量數(shù)的測定方法
    第三節(jié) 因素分析
    一、因素分析的概念
    二、指數(shù)因素分析法
    三、差額因素分析法
    四、并列因素分析法
    第四節(jié) 動態(tài)分析
    一、動態(tài)分析的主要指標
    二、動態(tài)數(shù)列長期趨勢的測定
    三、季節(jié)變動的測定
   第十六章 統(tǒng)計分析(二)
    第五節(jié) 相關和回歸分析
    一、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的概念
    二、相關系數(shù)的測定
    三、一元線性回歸
    四、多元線性回歸
    五、估計標準誤差的計算
    第六節(jié) 抽樣推斷分析
    一、抽樣推斷的概念和特點
    二、抽樣推斷的優(yōu)良標準
    三、參數(shù)估計
    四、假設檢驗
    第七節(jié) 預測分析
    一、預測的種類、原則和步驟
    二、預測方法
    三、回歸預測
    第八節(jié) 綜合評價分析
    一、綜合評價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二、聚類分析法
    三、綜合指數(shù)法
   第十七章 思維加工(一)
    第一節(jié) 比較和分類
    一、比較法
    二、分類法
    第二節(jié) 歸納和演繹
    一、歸納法
    二、演繹法
    第三節(jié) 分析和綜合
    一、分析法
    二、綜合法
    第四節(jié) 抽象和具體
    一、從具體到抽象
    二、從抽象到具體
    第五節(jié) 證明和反駁
    一、證明及其規(guī)則
    二、反駁及其方法
   第十八章 思維加工(二)
    第六節(jié) 矛盾分析法
    一、分析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tǒng)一
    二、揭示事物發(fā)展的內因和外因
    三、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七節(jié) 質量分析法
    一、把握事物的質
    二、識別事物的量
    三、探究事物的量變、質變及其相互關系
    第八節(jié) 因果分析法
    一、形式邏輯的因果分析法
    二、唯物辯證法的因果分析法
    第九節(jié) 系統(tǒng)分析法
    一、分析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
    二、研究系統(tǒng)的內在結構
    三、揭示系統(tǒng)的整體質和整體功能
    四、探究系統(tǒng)的外部環(huán)境
    第十節(jié) 結構—功能分析法
    一、結構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
    二、黑箱方法 灰箱方法和白箱方法
   第十九章 調查報告的撰寫
    第一節(jié) 調查報告的特點和類型
    一、調查報告的特點
    二、調查報告的類型
    第二節(jié) 調查報告的格式和結構
    一、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
    二、主體部分的幾種結構
    第三節(jié) 調查報告的寫作
    一、確定和提煉主題
    二、研究和選擇材料
    三、精心擬定提綱
    四、形成書面報告
   附錄一 隨機數(shù)表
   附錄二 正態(tài)分布概率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