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夏商周幣制第一節(jié)貨幣起源貨幣,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初期,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情況下,人類勞動產品僅能維持自己的生存需要,根本沒有剩余。產品既然沒有剩余,自然也就不可能產生交換現象。大約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國歷史進入原始社會中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在這個時期,氏族公社成員已經過著定居生活,生產工具由打制石器進步到磨制石器,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社會分工的發(fā)展,促使畜牧業(y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相繼發(fā)展,人類勞動成果除滿足自己生存需要之外,尚有一定剩余。而剩余產品為物物交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氏族成員、氏族、部落各以剩余用品進行彼此交換。很顯然,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存在諸多不便,以致影響交換,例如,甲方欲以牲畜羊交換農產品粟,乙方欲以粟交換生產工具石斧,結果甲乙雙方皆因未有交換對象而不能成交。大約距今五千年之前,我國的一些先進地區(qū)業(yè)已處于原始社會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由于生產工具得到進一步改進,男子在主要生產部門占據重要地位,因此,生產效率明顯提高。隨著勞動個體化和家庭私有制的發(fā)展,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出來,從而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于是,交換更加頻繁,且交換范圍和規(guī)模更加擴大。由于商品交換的擴大,原來實行的物物相易的方式已難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改用另外一種新的交換方式勢在必行。先民們通過長期的探求,逐漸積累了經驗,終于找到一種簡單的交換方式,找到可以充當交換媒介的商品,也即“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不但可以直接與其他商品交換,而且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例如,按市面的實際行情,一件石斧可以交換兩件陶罐,十件石斧可以交換一只羊,顯然,石斧本身既可體現陶罐的價值,又可體現羊的價值。如果以石斧為媒介的話,那么,一只羊則可交換二十件陶罐。最初,許多商品諸如海貝、龜殼、獸皮、牲畜、生產工具、武器等都曾充當“一般等價物”。后來,隨著交換范圍的擴大,充當等價物的商品大部分被淘汰,只有少數受人歡迎的海貝、龜殼、刀、镈等從商品范疇中分化出來成為專用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即所謂貨幣。正如馬克思所說: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在貸幣的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銀行)中,以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最為重要。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說:“一種商品變成貨幣,首先因為它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換句話說,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是貨幣?!钡诙?jié)實物貨幣實物貨幣是指具有貨幣功能的自然物體和人工制作物品。在中國,夏商周時期是這種原始的貨幣形式的鼎盛期,同時也是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