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是為城鄉(xiāng)廣大從事電業(yè)的技術人員和安裝維修工人提供的一本簡明、實用的電工手冊。修訂中格外注意了內容的新穎性,盡可能地選用了搜集到的新產品、新型號及各項最新的技術資料。內容包括:電工基本知識、計劃用電、低壓電器、電力線路、電動運輸設備、高壓開關器、計算機房的電力系統(tǒng)布置、電話電訊設備原理與維修以及現(xiàn)代家用電器的原理與維修等共27章。本書可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城鎮(zhèn)及農村電工使用;可作各級電工的培訓教材和考核參考書;也可供有電類課程的中等專業(yè)學校、技工學校的師生參考。片斷:電阻率電阻率是衡量物質導電性能好壞的一個物理量,用字母ρ表示,在數(shù)值上等于長1m、截面為1m2的導體所具有的電阻值,其單位為Ω·m。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為ρ=ρ0(1十at),α為電阻溫度系數(shù)。電阻的溫度系數(shù)電阻的溫度系數(shù)表示物質的電阻率隨溫度而變化的物理量。其值等于溫度每升高1℃時,電阻率的增加量與原來電阻率的比值。單位1/C。電導電導是反映導體對電流導通能力的物理量。在直流電路中,電導數(shù)值等于電阻數(shù)值的倒數(shù),用字母G表示,其單位為西門子,符號S。電導率電導率是衡量物質導電性能好壞的物理量,其數(shù)值為電阻率的倒數(shù),用字母υ表示。單位為S/m。導體具有大量能夠在外電場作用下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因而能很好的傳導電流的物體稱為導體,金屬和電解液等都是導體。電介質電介質即絕緣體,其電導率很小,如玻璃、云母等。介電常數(shù)介電常數(shù)是表示電介質電性能的物理量。即表示電介質絕緣能力特性的一個系數(shù),用字母ε表示,單位F/m。相對介電常數(shù)相對介電常數(shù)是表示電介質電性能的物理量。任何一種物質的介電常數(shù)ε與真空中介電常數(shù)ε0的比值叫相對介電常數(shù),用字母εp表示。擊穿絕緣物質在一定的電場強度作用下,發(fā)生劇烈地放電或導電的現(xiàn)象叫擊穿。如雷雨天氣中的雷電使空氣被擊穿。又如電容器兩極板加電壓過高時,會使夾在兩極板間的電介質被擊穿。使電介質發(fā)生擊穿的臨界電壓稱為擊穿電壓,與此相應的電場強度稱為擊穿場強,單位為kV/cm。串聯(lián)在電路中,各電工元件一個接一個地依次連接(一個元件的頭和下一個元件的尾相連),每個元件上流過的電流相等,總電壓等于每個元件上電壓降之和,這樣連接方法稱為串聯(lián)。并聯(lián)在電路中,各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頭頭相連,尾尾相連),各元件兩端的電壓均相等,總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這種連接方法稱為并聯(lián)。復聯(lián)在電路中,各元件既有串聯(lián)又有并聯(lián)的連接方法稱為復聯(lián)。電動勢電動勢是表征電源特征的物理量。它反映了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它在數(shù)值上等于把單位正電荷沿閉合路徑移動一周時非靜電力所做的功,用字母E表示,其單位為V。感應電動勢通過一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時,在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這種現(xiàn)象稱為電磁感應現(xiàn)象,由電磁感應而引起的電動勢稱感應電動勢。自感電動勢由于線圈本身電流變化引起的磁通變化在線圈中所引起的電動勢稱自感電動勢?;ジ须妱觿輧蓚€彼此靠近或繞在同一鐵芯上的線圈,當流過第一個線圈的電流發(fā)生變化時,產生的變化磁通量,通過第二個線圈,如圖1-1所示,在第二個線圈中便會引起感應電動勢.這稱為互感電動勢。這種現(xiàn)象稱為互感現(xiàn)象。本書前言前言《新編實用電工手冊》于1989年12月正式出版,由于內容的實用性強,深受廣大讀者歡迎,1991年榮獲“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為了適應經濟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在對當今技術市場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組織專家、教授和高級技術人員對原《新編實用電工手冊》進行了全面的修訂補充,編寫了這本《新編實用電工手冊》(第2版)。《新編實用電工手冊》(第2版)保留了原《新編實用電工手冊》中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內容和特色,淘汰了一些相對陳舊和可以省卻的內容,增補了在當前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條件下,廣大電業(yè)技術人員和電業(yè)工人急切渴望掌握的新知識和需要查詢的最新技術資料,如計劃用電、供用電申請及供電質量標準、電力線路、電動運輸設備、電焊接設備、計算機房的電力系統(tǒng)布置、電話電訊設備的原理與維修、舞臺燈光、照明設備的配置與設計、現(xiàn)代家用電器的原理與維修等章節(jié)。本書由劉永明主編。參加修訂編寫的有:王燮山、胡東峰、楊天民、茅承覺、祁兵、李旭、董軍、葉定海、張照煌、阮蔦山、沙曉嵐、張桐祿、剛曉、陳哲人、孫裕昌、馮仲泰。由于編寫水平所限,且許多技術標準還在不斷變更,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編者199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