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李越然同志為毛澤東主席以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俄語翻譯十幾年。50年代,蘇聯(lián)慷慨相助新中國,兄弟般情誼空前!共和國走向世界,紅色外交家在西方轟動!物換星移,中蘇關系由分歧、論爭最終導致中斷……本書使今天的讀者有幸重睹新中國領袖的外交風彩。李越然,黑龍江人,1927年出生。我國俄語界著名翻譯家。原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六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顧問,現任中國譯協(xié)副會長、北京市譯協(xié)常務副會長。李越然長期參加黨中央、國務院大量重要文獻、報告和文件的中俄文互譯的審訂工作,并在許多重要國際活動中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主要俄文翻譯。發(fā)表過若干翻譯學論文及文學翻譯作品,獲北京市1993年度《靈山杯》優(yōu)秀報告一等獎。1949年至1964年,在這15年的時間里,我在俄文翻譯或秘書工作的崗位上有幸多次隨同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參加中蘇之間的一部分重要會談,以及國內外的某些重大國際活動。歲月流逝,春秋交替,幾十年已經過去了。當年,大家稱我為小李,現在我已經年過花甲。僅僅根據個人的記憶,把親身經歷過的一些歷史情景寫下來,作為零散的史料奉獻給讀者。這本書只是初步的回憶錄,以中蘇雙邊的事為主線,也涉及某些多邊的國際活動,素材和整體內容還都是粗線條的。而今,中蘇關系和整個國際形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989年5月中旬,蘇聯(lián)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華,與鄧小平等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行了高級會晤,終于實現了中蘇關系正?;_@是中蘇關系史上的大事,我們?yōu)榇硕械接芍缘母吲d。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演變,中蘇關系從友好到重大曲折再到友好,這種“馬鞍形”的格局是在各個不平凡的歷史時期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決定?;貞涍^去,不論涉及哪一個時期的情景,都不是要用幾十年前的老眼光來觀察和理解當代的新事物。鄧小平同志說:中蘇關系要“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中國和蘇聯(lián)是近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并相互交流和借鑒改革事業(yè)的經驗,這完全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當年活躍在外交舞臺上的領袖人物許多位已經過世了,有的還健在。在所接觸過的事情只是一幅龐大的歷史畫卷中的某些局部,況且一個人的記憶又是有限的。書中提供的素材和敘述,難免不盡完整,深望得到當年同我一起共事的同志們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