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克勞斯·曼(KlausMann),德國作家。一九○六年生于慕尼黑,一九四六年死于法國地中海岸名城坎。一九三三年流亡阿姆斯特丹、巴黎、蘇黎世、布拉格等地,曾同海因利?!ぢ驳吕住ぜo德創(chuàng)辦流亡者雜志《文集》(1933—1935)。一九三五年在巴黎參加國際作家保衛(wèi)文化大會。一九三六年去美國。一九三八年曾陷入被法西斯包圍的馬德里。后來加入美軍,經意大利返回德國。主要作品有《今天與明天,論歐洲青年的精神狀況》(1927)、《尋找一條路》(1931)、《靡菲斯陀》(長篇小說,1936)和自傳體小說《轉折點》(1952年出版)等。他的《高特弗利特·貝恩——誤入歧途的歷史》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七年第九期《發(fā)言》雜志上。貝恩哈德·齊格勒(BernhardZiegler,原名AlfredKurella,阿爾弗雪德·庫萊拉),德國政治家、作家。一八九五年生于布里格(西里西亞),一九七五年死于柏林。他的父親是醫(yī)生。齊格勒曾在慕尼黑工藝美術學校學習,還學習過繪畫和版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當過兵,戰(zhàn)爭結束時加入工人青年運動。一九一八年在慕尼黑創(chuàng)立“自由社會主義青年團”,加入德國共產黨,“共產主義青年國際”創(chuàng)始人之一。一九一九年去蘇聯(lián)會見列寧。一九二九一一九三二年間在柏林馬克思主義工人學校任教,參與編輯《左曲線》、《世界革命文學》和《工人畫報》工作。一九三二—一九三四年擔任巴比塞和羅曼·羅蘭領導的“國際反戰(zhàn)反法西斯主義斗爭委員會”書記,任《世界》雜志主編。自一九三五年起生活在莫斯科,與季米特洛夫合作。一九五四年返回柏林,一九五五年任萊比錫“貝歇爾文學院”院長,一九五七一一九六三年任德國統(tǒng)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文化問題委員會主任,德國藝術科學院文學部部長,德國統(tǒng)一社會黨政治局委員。主要著作有《沒有假面具的墨索里尼》(1931)、《格羅瑙卷宗》(長篇小說,1954)、《我生活在莫斯科》(1947)、《大游戲里的小石頭》(長篇小說,1961),晚年著有研究異化問題的專著《自己的和陌生的》。他的《現在這份遺產終結了……》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七年第九期《發(fā)言》雜志上;《“結束語”——關于表現主義討論的總結》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七期《發(fā)言》雜志上。弗蘭茨·萊施尼策(FranzLeschnitzer),德國詩人、散文作家、翻譯家。一九○五年生于波茲南(今屬波蘭),一九六七年死于柏林。父親是藥劑師。他曾在柏林學習過法律和國民經濟學。一九二二年成為“德國和平協(xié)會”會員;一九二七年參加“紅色大學生社”,一九三一年加入德國共產黨,并成為“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lián)盟”成員。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任“德國反戰(zhàn)反法西斯斗爭委員會”書記。一九三三年后流亡奧地利、捷克、蘇聯(lián),任《國際文學·德文版》雜志編輯。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間在德國戰(zhàn)俘營任政治教員。一九五九年返回民主德國。寫過有關圖霍爾斯基、克雷姆斯、魏納特等作家的論文、隨筆;出版過《文學讀本》(1935,莫斯科)、《詩集》(1939,基輔)、《兩個世界》(1943,塔什干)。他的《論三位表現主義者》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七年第十二期《發(fā)言》雜志上。赫爾瓦特·瓦爾登(HerwarthWalden,原名GeovgLewin),德國作家、藝術史家。一八八七年生于柏林,據說于一九四一年死于蘇聯(lián)薩拉托夫(沃爾加)。父親是猶太族醫(yī)生。一九○一年曾與著名德國女詩人埃爾澤·拉斯克爾-許勒爾度過一段短暫的婚姻生活。學習過音樂。一九○四年在柏林創(chuàng)立“藝術聯(lián)合會”,當時的主要會員有曼氏兄弟、戴默爾、里爾克、魏德金德等。一九一○年創(chuàng)辦《暴風》雜志(1932年???,倡導未來主義、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一九一二年與女畫家奈爾·瓦爾登結婚。一九一三年舉辦國際畫展“第一屆德國秋季沙龍”。魏瑪共和國時期同革命工人運動發(fā)生關系,成為“蘇俄之友協(xié)會”會員。一九三二年在莫斯科外國語學院任教,并參加《國際文學·德文版》和《發(fā)言》雜志的工作。一九四一年被蘇聯(lián)當局逮捕、流放。著有《藝術入門: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立體主義》(1917)、《表現主義,藝術的轉折》(1918)。此外還著有大量小說、劇本、詩歌。他的《庸俗表現主義》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二期《發(fā)言》雜志上??藙谒埂へ悹柛瘢↘lausBerger),德國藝術史家。一九○一年生于柏林,學習過藝術史和哲學。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曾任柏林市圖書館顧問,后因犯所謂“危害國家”罪被解職,一九三八年被剝奪公民權和博士學銜。一九三三一一九四一年在巴黎任自由德國大學藝術史講師。一九四一—一九七○年在美國大學里任教授。一九五四年曾在聯(lián)邦德國科隆任客籍教授,一九六二年曾作為交流學者去蘇聯(lián)。一九七○年以后重返巴黎。著有藝術史和藝術社會學著作,如《熱里庫,繪畫與水彩》(1947》、《十九世紀法國素描杰作》(1949)、《阿狄龍·勒東,想象與色彩》等。他的《表現主義的遺產》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二期《發(fā)言》雜志上。庫爾特·克爾斯滕(KurtKersten),德國政論家、傳記作家。一八九一年生于德國中部黑森州卡塞爾附近的維爾海頓,一九六二年死于紐約。曾參與《計劃》、《三月》、《前線》等雜志的編撰工作,為《左曲線》、《新德國報》(布拉格)、《發(fā)言》(莫斯科)、《建設》(紐約)撰稿。一九二○年著《列寧傳》。一九三九年在斯特拉斯堡編輯出版《德國自由歷書》雜志,后流亡瑞士、捷克、美國。他的《表現主義時期的潮流》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三期《發(fā)言》雜志上。古斯塔夫·封·汪恩海姆(GustavvonWangenheim),德國劇作家、電影導演、演員。一八九五年生于維斯巴登,一九七五年死于柏林。曾從師馬克斯·萊因哈德學習戲劇表演藝術,屬于德國表現主義的“行動”派。一九一八年加入“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一九二二年加入德國共產黨。一九二四年創(chuàng)立“巴比塞演劇社”,在德國巡回演出。一九二五—一九二八年在達姆施塔特和漢堡當演員,一九二八年去柏林,任“工人劇聯(lián)”藝術指導。一九三三—一九四五年流亡蘇聯(lián),戰(zhàn)后返回德國東部。主要劇作有《捕鼠器》(1931)、《那里埋著一條狗》(1932)、《你是對的》(1950)等。他的《古典表現主義——一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者的印象》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三期《發(fā)言》雜志上。貝拉·巴拉日(BelaBalazs),匈牙利戲劇與電影理論家、詩人、劇作家。一八八四年生于匈牙利塞蓋特,一九四九年死于布達佩斯。曾在布達佩斯學習過哲學。參加過一九一九年三月的匈牙利蘇維埃革命,在格奧爾格·盧卡契領導的人民教育委員會任文學處處長。一九一九年八月革命失敗后,逃往維也納,一九二六年去柏林,任“德國工人戲劇聯(lián)盟”主席、“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lián)盟”成員。一九三一年流亡蘇聯(lián),一九三二一一九四六年任莫斯科電影學院教授。一九四六年返回布達佩斯。主要著作有《看得見的人》(1924)、《電影的精神實質》(1930)和《電影理論》(1938年首次在莫斯科出版)。他的《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五期《發(fā)言》雜志上。彼得·菲歇爾(PeterFischer),生平不詳,可能是筆名,自稱著有《藝術史作為階級斗爭史》。他的《我們如何評價表現主義》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發(fā)言》雜志上。阿爾弗雷德·杜魯斯(AlfredDurus,原名AlrédKeményi),匈牙利藝術、文學評論家。一八九五年生于匈牙利狄科瓦,一九四九年死于布達佩斯。其父是醫(yī)生。青年時代學習過法律、美學和藝術史。一九一九年參加匈牙利蘇維埃革命,革命失敗后,一九二○年流亡柏林,一九二三年加入德國共產黨,曾在赫爾瓦特·瓦爾登的《暴風》雜志工作、一九二四—一九三三年任德國共產黨機關報《紅旗》編輯、“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lián)盟”成員。一九三三年后流亡布拉格和蘇聯(lián),自一九三七年起任蘇聯(lián)造型藝術家聯(lián)合會莫斯科委員會書記,擔任過蘇聯(lián)紅軍軍官。曾在《國際文學·德文版》和《發(fā)言》雜志以及蘇聯(lián)雜志上發(fā)表過文章。他的《抽象、比較抽象、最抽象》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發(fā)言》雜志上。海因利?!じジ窭眨℉einrichVogeler),德國畫家、詩人。一八七二年生于布萊梅,一九四二年死于蘇聯(lián)哈薩克斯坦。出身于一個富裕商人家庭。曾在杜塞爾多夫藝術科學院學習。一八九四年遷居沃爾普斯維德,一八九六年與該地藝術家小組在慕尼黑玻璃宮舉辦畫展。一八九八年旅行佛羅倫斯。在布萊梅和沃爾普斯維德結識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最初以“青年風格”的畫家馳名,曾為德國各出版社畫過書籍插圖和裝幀,設計過建筑物和室內裝飾,如布萊梅老市政廳的“黃金屋”。一九一四年自愿參戰(zhàn)去東線,一八一八年因上書皇上,被關入布萊梅瘋人院,十一月革命時,成為布萊梅第一個“工人士兵委員會”成員,進行過關于共產主義的宣傳活動,把自家的巴爾肯霍夫莊院改建成為一個公社,嘗試失敗后,又改建成一家兒童樂園“紅色援助”。一九二三—一九三一年多次去蘇聯(lián)參觀訪問,法西斯上臺后便流亡莫斯科。一九四○年曾在莫斯科舉辦畫展,由威廉·皮克主持開幕式。一九四一年德國法西斯軍隊逼近莫斯科時,同其他德國流亡者一道被遣送往哈薩克斯坦。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獻給你》(1899)、《論無產者藝術》(1922)、《和平》(1922)、《表現主義,一個時代的研究》(出版年代不詳)、《回憶錄》(1952年,由埃里?!の杭{特編輯出版)。他的《一個畫家的經歷》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發(fā)言》雜志上。維爾納·伊爾伯格(Wernerllberg),德國作家。一八九六年生于沃爾芬畢特爾,父親是猶太商人,他曾在父親的紡織品商店經商,該商店在世界經濟危機中破產。一九二五年曾短時間內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一九三二年加入“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lián)盟”。一九三三年法西斯上臺后,曾兩次被捕,后流亡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三九年流亡英國,流亡期間與德國共產黨取得聯(lián)系。一九四七年返回沃爾芬畢特爾,一九五六年遷往民主德國,定居柏林。主要作品有自傳體長篇小說《格拉斯巴赫寡婦的旗幟》(1948)和《不倦的歲月》(1948)等。他的《表現主義的兩重性》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發(fā)言》雜志上。魯道夫·萊昂哈德(RudolfLeonhard),德國作家。一八八九年生于里薩(波茲南),一九五三年死于柏林。父親是律師,他學習過日耳曼語言文學和法律。一九一四年志愿投軍,后來成為和平主義者,曾經參加德國十一月革命。自一九二七年起居住巴黎,一九三三年以后在那里領導“德國流亡作家保衛(wèi)聯(lián)盟”,并在法國從事反法西斯斗爭和地下工作。一九五○年后遷往民主德國柏林。主要著作有《城市的上空》(1914)、《波蘭詩歌》(1918)、《渾沌》(1919)、《政治喜劇》(1933)、《詩選》(1936)、《我們的共和國,論文與詩歌》(1951)。他的《一個時代》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發(fā)言》雜志上。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德國哲學家。一八八五年生于路德維希哈芬,一九七七年死于圖賓根。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作為和平主義者遷居瑞士伯爾尼。一九一八年去柏林,任《法蘭克福報》和《弗斯報》撰稿人。一九三三年流亡國外,先后到過瑞士蘇黎世、法國巴黎、奧地利維也納、捷克布拉格,這期間曾為德國《新世界舞臺》撰稿。一九三八年流亡美國,參與創(chuàng)立阿烏勞拉出版社,為《自由德國》雜志撰稿。一九四八年返回德國,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一九六一年后遷居聯(lián)邦德國,任圖賓根大學哲學教授。著有哲學著作《烏托邦精神》(1918)、《當代遺產》(1935)、《希望原則》(三卷,1954—1955—1959)等。《關于表現主義的討論》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發(fā)言》雜志上。他與漢斯·艾斯勒合寫的《先鋒派藝術與人民陣線》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七年第五十期《新世界舞臺》上;《藝術的繼承》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一期《新世界舞臺》上。格奧爾格·盧卡契(Ge0rgLukács),匈牙利哲學家、文藝理論家、文學史家。一八八五年生于布達佩斯,一九七一年死于布達佩斯。一九一二年結識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一九一八年加入匈牙利共產黨,一九一九年匈牙利蘇維埃革命失敗以后,轉入地下斗爭,流亡維也納。一九二○年在他主持的雜志《共產主義》上發(fā)表《論議會制問題》,并同列寧發(fā)生爭論。一九二一年作為匈牙利共產黨代表,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世界大會,見到列寧。一九二四年參加第五次世界大會,指責布哈林和季諾維也夫犯有左傾錯誤。一九二八一一九二九年間盧卡契撰寫并散發(fā)“布魯姆提綱”,這是盧卡契以布魯姆為筆名為處于地下狀態(tài)的匈牙利共產黨撰寫的宣傳“民主專政”的綱領。在受到共產國際的公開批評后,于一九一九年盧卡契做了自我批評。一九三○年——一九三一年居住在莫斯科,一九三一——一九三三年在柏林,任“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lián)盟”成員。一九三三——一九四四年流亡蘇聯(lián)。一九三三——一九三八年任蘇聯(lián)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一九四二——一九四四年任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一九四四年返回匈牙利。一九五六年公開批評斯大林的錯誤,并做關于“布魯姆提綱”的自我批評,曾參加納吉政府,任人民教育部長,后來逃往羅馬尼亞。一九五七年返回布達佩斯,但已被開除出黨。一九六九年重新加入匈牙利統(tǒng)一工人黨。主要著作有《小說理論》(1914—1915)、《歷史與階級意識》(1923)、《論歷史小說》(1936—1938)、《青年黑格爾》(1948)、《現實主義問題》(1955)、《理性的毀滅》(1959)、《審美特性》(1963)等。他的《問題在于現實主義》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六期《發(fā)言》雜志;《資產階級美學中關于和諧的人的理想》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四期《發(fā)言》雜志上。漢斯·艾斯勒(HannsEisler),德國音樂家。一八九八年生于萊比錫,一九六二年死于柏林。曾在維也納從師阿諾爾德·勛伯格學習作曲。一九二四年去柏林,一九二六年加入德國共產黨。一九三三年流亡國外,先后去過奧地利、丹麥、西班牙,一九三八年去美國,在紐約、洛杉磯等地大學教授作曲。一九四八年返回歐洲,暫居維也納,一九五○年后定居柏林,在音樂學院任教。譜有四十余部舞臺音樂,曾與布萊希特合作,為他的劇本配樂,還譜有大量電影音樂。著有《演講與論文集》(1961)、《為電影作曲》(阿多爾諾一艾斯勒,1967)、《非美活動委員會審訊》(艾斯勒—布萊希特,一九七二年發(fā)表于聯(lián)邦德國《抉擇》雜志)等。弗里茨·埃爾彭貝克(FritzErpenbeck),德國作家、戲劇評論家。一八九七年生于美因茨,一九七四年死于柏林。學習過機器制造和表演藝術。二十年代曾在皮斯卡托劇院和宣傳隊工作。一九二七年加入德國共產黨。擔任過共產黨機關報《紅旗》和《左曲線》雜志的編輯。一九三三年流亡布拉格,一九三五年流亡蘇聯(lián),在莫斯科任《國際文學·德文版》和《發(fā)言》雜志編輯。一九四五年返回德國,任民主德國《時代戲劇》雜志主編,一九五九-一九六二年任柏林人民劇院主任藝術顧問,此后成為職業(yè)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流亡者》(1938)、《威廉·皮克傳》(1951)等。他的《人民性》一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八年第七期《發(fā)言》雜志上。安娜·西格斯(AnnaSeghers,原名NettyRadvanyi,娘家姓Reiling),德國女作家。一九○○年生于美因茨,一九八三年死于柏林。父親是古董商人、藝術鑒賞家。她曾在科隆和海德堡學習哲學、歷史、藝術史、漢學。一九二四年以論倫勃朗的論文通過博士學位。一九二八年加入德國共產黨,并成為“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lián)盟”成員。一九三○年曾參加在蘇聯(lián)哈爾科夫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聯(lián)盟”大會,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先后三次參加在巴黎、馬德里召開的國際作家大會。一九三三年被法西斯逮捕入獄,獲釋后流亡法國,在那里參加反法西斯斗爭;一九四○年流亡墨西哥,參加反法西斯作家中心的工作。一九四七年返回德國,定居柏林。主要作品有《第七個十字架》(1942)、《死者青春長在》(1949)、《決斷》(1959)、《信賴》(1968)等。她與盧卡契的這些通信,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九年第五期的《國際文學·德文版》上。貝托特·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德國劇作家、詩人。一八九八年生于奧格斯堡,一九五六年死于柏林。一九三三年以后先后流亡布拉格、維也納、蘇黎世,在瑞士遇見流亡出來的安娜·西格斯、海因利希·曼、瓦爾特·本雅明、萊昂哈特·弗蘭克等人。后來流亡到丹麥,一九三五年曾去巴黎參加國際作家大會,會后去莫斯科籌辦《發(fā)言》雜志。一九三九年去瑞典、一九四○年去芬蘭,一九四一年經蘇聯(lián)去美國加里福尼亞。一九四七年返回歐洲,最初暫居瑞士蘇黎世,一九四八年定居柏林。主要作品有《三分錢歌劇》(1928)、《四川好人》(1938)、《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伽利略傳》(1945)、《高加索灰闌記》(1945)等。本書中選擇了他三組筆記和一篇短文,其中的《人民性與現實主義》曾于一九五八年發(fā)表于民主德國《內容與形式》第四期;《現實主義寫作方法的廣闊性與多樣性》曾于一九五四年發(fā)表于他的《嘗試》(柏林建設出版社);《藝術的觀察與觀察的藝術》曾發(fā)表于一九五六年民主德國《內容與形式》雜志第五~六合期,其余的生前均未發(fā)表,一九六七年他的文集出版時,才為世人所知。張黎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