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生態(tài)地層學的基本概念
二、生態(tài)地層學發(fā)展簡史
三、生態(tài)地層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
四、生態(tài)地層學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一)拓寬、拓深地層學的研究
(二)豐富古生物學的研究
(三)重建古環(huán)境、古地理,為古構造研究提供佐證
(四)促進找礦工作
第二章 群落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二、古生物群落的含義
(一)當前對古生物群落的理解
(二)古生物群落的特殊性
三、群落與組合、組合帶、組伴、群體、生物相、動物群、植物群等
的關系
第三章 群落的空間分布
一、群落的空間分布范圍
(一)群落空間分布范圍的大小
(二)耐受性定律和超體積模式
(三)群落內生物的分布狀況
二、群落的空間分布格局
(一)群落的邊界
(二)群落的空間分布格局
(三)交錯群落和生態(tài)漸變群落
三、約翰遜的概念模式
四、安得遜模式
(一)齊格勒對英國威爾士一英格蘭邊緣地區(qū)志留系底棲群落的劃分
(二)布雷特斯基對美國紐約州中北部晚奧陶世海洋底棲群落的劃分
(三)安得遜模式
五、底棲組合的概念
第四章 群落的時間演變
一、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基本概念
(二)機會種、平衡種和演替頂極的概念
(三)古生物群落的演替進程
(四)化石群落演替實例——四川龍門山區(qū)早泥盆世白柳坪組Orientospirifer-
Neoathyrisina群落的演替進程
二、群落的取代
三、群落的進化
(一)群落進化的特點
(二)地質歷史時期古群落進化的基本趨向
第五章 群落內種的分異度
一、基本概念
二、影響群落內物種分異度的因素
三、物種分異度的梯度變化
四、有關解釋分異度梯度變化的理論
(一)時間穩(wěn)定假說
(二)資源穩(wěn)定假說
(三)競爭作用和捕食作用
五、生物分異度在地質歷史時期的變化
六、分異度的計算方法
第六章 群落分析
一、概述
二、群落內各物種的相對豐富度及其重要性的確定
(一)常用的古生物化石個體數(shù)量統(tǒng)計方法
(二)相對豐富度及相對豐富度等級的確定
(三)影響物種相對豐富度統(tǒng)計的因素
三、特征種和確限度
四、群落的相似性系數(shù)
五、群落動態(tài)分析
(一)大小頻率分布曲線和存活曲線的概念及類型
(二)影響群落大小頻率分布曲線及存活曲線類型的因素
(三)對幾種常見化石大小頻率分布曲線的解釋
(四)兩種特殊類型的大小頻率分布曲線
(五)大小頻率分布曲線的應用
六、化石個體古生態(tài)分析
(一)確定化石在生活時的位置和生活方式
(二)進行形態(tài)功能分析
(三)對生物的特殊外形、構造和成分進行分析
(四)攝食機理分析
(五)其它
七、綜合分析
(一)樣品分析
(二)巖相分析
(三)埋藏條件分析
(四)生態(tài)相容性分析
(五)古環(huán)境分析
八、數(shù)學分析法
(一)種間的聯(lián)結性
(二)聚類分析
(三)二態(tài)聚類分析
(四)計算機模擬技術
第七章 對生態(tài)地層分類單元等級的設想
一、生態(tài)分類基本單元的標準
二、沃特豪斯的設想
三、考夫曼等人的設想
四、布科的設想
五、編者對生態(tài)地層學分類單元的建議
第八章 生態(tài)地層學的工作方法
一、野外工作方法
(一)觀察
(二)標本采集
(三)素描和照相
(四)統(tǒng)計
二、室內整理
(一)描述群落
(二)各種統(tǒng)計與計算
(三)綜合分析與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