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朔是一位自學成才的作家。1913年3月22日,出生于山東蓬萊縣,其父是清末的秀才,因而受過書香門第的啟蒙教育。他6歲喪父;讀完小學后因家境困窘無法繼續(xù)升學,只得干1929年隨舅父到哈爾濱一家英商洋行謀生。在此期間,他一邊自學國文和英語,一邊還習作古典詩詞和練習翻譯,一些文稿還在哈市《國際協(xié)報》上發(fā)表,以培養(yǎng)、磨顧個人的文學功底,為日后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做好了學養(yǎng)氣質的準備。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三省之后,他耳聞目睹侵略者在祖國土地上飛揚跋扈、無惡不作的情景,就像尖刀刺著他一顆年輕赤子的心,悲憤難平,寸腸欲斷!他決心撰寫抗日救亡的文章,尋找拯救祖國命運的道路,因此于1936年冬天離開東北而南下;先后轉徙、浪跡于上海、桂林、武漢、延安、廣州、重慶,為抗日救國孤獨地奔波呼號;1942年,他從敵后重回延安,進中央黨校學習馬列主義,參加延安整風運動,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楊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就在他上下求索、尋找革命道路期間,他同時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1938年春,在廣州《救亡日報》上連載、次年在生活書店出版的中篇《帕米爾高原的流脈》,則是他小說創(chuàng)作的處女作,此外還在報刊上發(fā)表過一些宣傳抗日的通訊特寫。當他從一位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之后,楊朔十分自覺地遵循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引的文藝工作者的道路,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他深入礦山、農村體驗生活,后來又以新華社特派記者的身份并擔任部隊的職務,先后參加清風店、石家莊與平津戰(zhàn)役,隨部隊東征西戰(zhàn)、馳騁疆場,與廣大指戰(zhàn)員生活在一起。這個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反映龍煙礦工與日寇展開壯闊斗爭的《紅石山》、描述察南蔚縣川的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展開反復辟斗爭的《望南山》、漚歌晉察冀野戰(zhàn)軍英勇作戰(zhàn)的《北線》三部中篇小說,以及收進《大旗》、《月黑夜》集的短篇小說。這些雖然不是很成熟的作品,存在著人物概念化、單純追求情節(jié)等缺點;但真實地描繪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兵群眾進行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壯麗圖畫,生動地刻畫了在斗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英雄人物及其嶄新的精神境界。本書收入:《上尉同志》、《百花山》、《海市》等近40余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