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水系辭典》是一部以河流、自然湖泊、人工湖泊和灌溉渠道等為單詞要素列目的大型工具書。所收辭目一律以1982~1989年全國各省、自治區(qū)測繪局印制出版的l:50~l:100萬地形圖、政區(qū)圖、水利工程圖上核定現用河道(湖泊)和水利工程名稱列目。一水多名,均附在正名之后,不另列條目;一名多水,則分別列目。辭目一般只收列大河流;(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遼等水系)干流以下至四級支流止,即長度在40公里左右,集雨面積200~300平方公里以上的單獨水體。對少數長度、集雨面積雖然達不到收集標準的,而其歷史地位重要或為某縣某地區(qū)的主干河流亦酌情收入。二、我國l:50萬地形圖上標有湖泊名稱的較大湖泊有1000多座?!吨袊缔o典》收入常年積水面積2~3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其中包括積水面積小于此標準的但有影響的湖泊,如福建省仙游縣境的九鯉湖、浙江嘉興市的南湖、臺灣的日月潭等。本書中收入湖泊,總數為1000條目左右。三、關于渠道工程,全國沒有統(tǒng)一的劃分標準,如我國古代四項跨流域的通水工程(靈渠、邗溝、鴻溝、京杭大運河)在歷史上都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但靈渠全長僅35公里,而京杭大運河長達1700多公里,因而收納標準不完全以長短論,擇其有一定影響和社會效益比較好的收入。很多通水渠道工程與河流、水庫、湖泊、航道等相貫通,一般渠道放在水庫或者河流同辭目之內,而大型和有影響的渠道則單獨列目,如四川省的人民渠、都江堰,河南省的紅旗渠、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唐徠渠等。本《辭典》中,共收入大、中型渠道400余條目。再版全書共收辭目8600余條,其中自然河流5396條(包括內陸河、地下暗流河、冰川河、前中蘇待議地區(qū)河流),大、中型渠道400余條,自然湖泊1000余條(包括內陸湖),人工湖泊(水庫)1700余條,港口、海灣等140條目。此外,放在河道同一條目內的人工湖、渠道和自然湖泊約800條。一水多名,所記載的歷代河道名稱近3萬條。四、時間斷限,本著詳今博古的原則,上追溯到有資料可考的水利及其起源、發(fā)端,下至2000年底中國境內當代河道水系。辭條中所涉及國際河流、湖泊和水利設施等名稱均為1990年以前的名稱。五、本書姊妹卷《中國水系圖典》所繪制水系示意圖,按照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1:4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繪制。國際界河、國際河流、湖泊、水利設施,以《中國水系示意總圖》所核定的界線為準,其余水系示意圖的國界、省界系作示意性繪制,不作為劃定界線依據。六、本《辭典》中的河流地表地形、流向、河源、河口、流經和與之相應的河流兩岸重要城鎮(zhèn)、海拔標高、地理位置等,均采用各省、市、自治區(qū)1:50~100萬地形圖,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中國歷史地圖集》及各省水系圖、水利工程圖等。本《辭典》中所采用的海拔高程均以我國七大江河流域(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及松遼)等水系人??诘幕娓叱逃涊d和以米計算。七、有的省、市之間的界河,如重慶市與湖北省之間的三溪河(邊魚河)、吉林省與黑龍江省之間的爾站西溝河(爾站河)等,其在地形圖上的劃分不一致,名稱各不相同,各省均偏向各自的一方,本《辭典》一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編錄。八、本《辭典》條目中所記載的水能數據,是由各省、市、自治區(qū)水利史志編纂辦公室提供并和各省、自治區(qū)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制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力資源普查成果》相校核,其中有的數據兩者不相符的,則以地方志(縣志、縣水利志)中的數據為準。水文數據則由各省、市、自治區(qū)水文總站提供和采用水文年鑒中的數據。九、再版《中國水系辭典》比初版在收辭數量上增加了1000多條目,新增加的是出版后10多年間全國各地新修建的大、中型水庫(水電站)和少數初版時遺漏的河流。十、初版中有的數據比較陳舊,再版時對小部分數據重新作了修改和補充。十一、篇目的結構層次,是以“中國水系流域”的分系原則編排,由東向西,如外流區(qū)太平洋流域的黑龍江水系、綏芬河水系、圖們江水系等……?!吨袊祱D典》另冊出版。十二、本《辭典》條目中部分有關內陸河流的長度把季節(jié)性河段也計算在內,并注明其季節(jié)性長度。原資料中的小數(尾數)則四舍五人。十三、為便于查找,采用雙重目錄,即水系目錄和書后筆畫索引;水系目錄按照其水系的分布和組成層次即先主干河、再各級支流為序排列,支流則按從下游順序向河道上游排列,每一支流如有2級支流,則2級支流亦按同樣順序編排;筆畫索引按詞目首字的筆畫數排列。十四、文體采用語體文記述。水利工程則以時為徑,簡要概述,引用資料,保持其原貌。十五、我國歷史上曾有過河道水系專著,如三國時期之《水經》,北魏時期的《水經注》、清人黃宗羲的《今水經》,齊召南《水道提綱》等,均為前人成果。古往今來,河道變遷,出版多年的水系專著,實不符今天之現狀,況且古人為科學技術水平所限制,河道流源難以確正,多有誤傳,實為憾事?!吨袊缔o典》依據現今的測繪資料和千百萬人相繼編纂的地方史志、圖籍,并參考前人的成果,為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們提供可靠、必要的科學資料。了解自然、掌握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是本書的主要宗旨和作用,并以此和已出版水系專著相區(qū)別,達到“資治”、“教化”和“存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