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棉花雜種優(yōu)勢的表現(xiàn)及其利用概況
1.1 雜種優(yōu)勢利用研究的簡史
1.2 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概況
1.3 雜種優(yōu)勢的表現(xiàn)及其遺傳基礎
1.3.1 雜種優(yōu)勢的評價標準
1.3.2 雜種優(yōu)勢的表現(xiàn)
1.3.3 雜種優(yōu)勢表現(xiàn)的遺傳基礎
1.4 雜種棉種子生產方法的評述
1.4.1 人工去雄授粉法
1.4.2 雄性不育制種法
1.4.3 化學殺雄
1.4.4 應用指示性狀制種
1.4.5 其他途徑
2 雄性不育的發(fā)生及生理學和細胞學基礎
2.1 棉花的花器結構及雜交技術
2.1.1 棉花的花器結構
2.1.2 棉花的有性雜交技術
2.2 雄性不育系的表現(xiàn)
2.2.1 完全不育系
2.2.2 部分不育系
2.2.3 功能性不育系
2.2.4 環(huán)境敏感不育系
2.3 雄性不育系的類型
2.3.1 核不育類型
2.3.2 質核互作類型
2.4 雄性不育發(fā)生的生理生化基礎
2.4.1不育花藥碳水化合物代謝異常
2.4.2不育花藥蛋白質合成受阻和蛋白質氨基酸組成異常
2.4.3不育花藥敗育過程中過氧化物酶和脂酶同工酶缺少特征帶
2.5 雄性不育發(fā)生的細胞學基礎
2.5.1 陸地棉小孢子的發(fā)育及花粉粒的形成
2.5.2 雄性不育發(fā)生的細胞學基礎
3 核雄性不育系雜種棉選育的理論與實踐
3.1 核不育系的培育
3.1.1 自然突變體的選擇
3.1.2 品種間雜交
3.1.3 種間雜交
3.1.4 人工誘變
3.1.5單交系統(tǒng)選育法
3.1.6回交轉育法
3.2 核不育系的研究法
3.2.1 遺傳試驗
3.2.2 等位性測驗
3.2.3 連鎖測驗
3.2.4胞質互作測驗
3.2.5顯性不育系的遺傳學和細胞學鑒定
3.3 洞A型核不育保持系MB的選育及利用
3.3.1 MB系的選育和表現(xiàn)
3.3.2 MB系不育保持的遺傳機理一——基因互作
3.3.3 MB不育保持系的遺傳機理——微效基因修飾
3.4 一個有芽黃標記性狀的棉花核雄性不育系
3.4.1 81A雄性不育性的遺傳學鑒定
3.4.2 81A雄性不育與芽黃的連鎖鑒定
3.4.3 81A雄性不育系的形態(tài)表現(xiàn)
3.5 核不育系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理論與方法
3.5.1 重疊基因不育系的利用
3.5.2 顯性核不育系的應用
3.5.3 標記不育系的應用
3.5.4 不育系的無性繁殖
3.5.5 核雄性不育系的二級繁殖、制種
3.6 遺傳工程法改造絨氈層的遺傳組成定向培育植物核雄性
不育系
3.6.1 絨氈層提早解離與雄性不育
3.6.2 胼胝質提早降解與雄性不育
3.6.3 花藥色素與雄性不育
4 胞質不育三系的選育及雜種優(yōu)勢的利用
4.1 胞質不育系的培育
4.1.1 胞質不育系的培育途徑
4.1.2 優(yōu)良不育系應具備的特點
4.2 恢復系選育的基本途徑
4.2.1 恢復系選育的基本途徑
4.2.2 優(yōu)良恢復系應具備的優(yōu)點
4.3 胞質不育保持系的培育
4.3.1 回交選育
4.3.2 測交篩選
4.3.3 不育系中系選
4.4 胞質不育系育性恢復的遺傳分析
4.4.1 哈克尼西棉胞質不育系育性恢復的遺傳分析
4.4.2 亞洲棉和異常棉胞質不育系育性恢復的遺傳分析
4.4.3 陸地棉胞質不育系育性恢復的遺傳分析
4.4.4 海島棉胞質不育系育性恢復的遺傳分析
4.5 棉花不育細胞質的遺傳效應
4.5.1 研究方法
4.5.2 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質的遺傳效應
4.5.3 104-7A不育細胞質對F1產量和纖維品質性狀的影響
4.6 胞質不育的遺傳機理
5 雄性不育雜種棉的選育、生產與栽培
5.1 雜種棉組合的選配
5.1.1 育種目標的確定
5.1.2 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與雜種棉的選育
5.1.3 雜種棉的篩選與評估
5.1.4 現(xiàn)有的棉花雄性不育雜種棉組合介紹
5.2 雜種棉種子的生產技術
5.2.1 人工授粉法
5.2.2 昆蟲傳粉制種法
5.3 雜種棉的栽培
5.3.1 雜種棉的生長特性
5.3.2 雜種棉的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