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正名》是茍子一篇著名的論文。茍子,名況,字卿,時人尊他為茍卿。因避漢宣帝諱(宣帝名詢),又稱為孫卿。戰(zhàn)國末趙國人。其生卒年不詳,據清人汪中《茍卿子年表》考證,他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間。這個時期,正是社會制度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奴隸制度已被摧毀,封建制度基本建立。茍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年輕時曾周游列國,到過燕、齊、楚、秦等國,了解了這些國家所發(fā)生的政治變動,有豐富的社會閱歷。當時,齊國的稷下(山東臨淄縣北,齊國國都西門)是齊、魯的文化中心,許多天下名士都曾聚集在這里,最盛時有數千人之多。荀子曾在稷下講學多年。齊襄王時,曾三次擔任祭酒(古時宴飲時釂酒祭神的長者),被稱為最受恭敬的師長。后來應楚國春申君的邀請,去楚國作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zhèn))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茍子被免官家居,從事著述。死后葬蘭陵。茍子事跡可參看《史記·孟軻茍卿列傳》。荀子是先秦時期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反對天命、鬼神等的傳統(tǒng)說教,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碧焓亲匀坏奶?,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所謂“星墜”、“木鳴”等奇異現象只不過是自然物質的變化,沒有必要驚恐。強調人類能夠認識自然、征服自然,主張“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天論》)。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但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只有“知明”才能“行無過”(《勸學》)。怎樣才能做到“知明”,那就要學習。因而他主張“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非十二子》)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在實踐中學習。學習可以積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此外,茍子還主張法后王。主張禮、法兼治,王霸并用等。茍子的思想是在批判和繼承先秦諸子思想的基礎上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先秦時期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對后世有巨大的影響。茍子的著作有《荀子》一書?!稘h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三篇,西漢劉向《孫卿新書敘錄》定為三十二篇。唐楊倞改名為《茍卿子》,簡稱《茍子》?!盾髯印酚袟顐娮?,另有清人王先謙《茍子集解》和今人梁啟雄《荀子簡釋》。二、簡評(正名》是《茍子》原書的第二十二篇。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論述正名問題;第二部分揭露和批判在名稱問題上的詭辯論?!罢?,顧名思義是“使名正”的意思。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動時期,舊的奴隸制度被新的封建制度所取代。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新概念。原有的舊“名”有不少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內容(“實”)了,而新“名”又還沒有得到社會上的公認。在這種情況下,“名”與“實”的問題就成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成為許多思想家十分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