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被解釋的宗教和被建構的宇宙』
科學或者社會科學要來解釋宗教現象, 那在宗教家看來幾乎就是“串門兒”性質的學術拜訪. 科學不提供“意義”, 科學卻試圖解釋“意義”. 不管宗教家們作何想法, 我還是打算從“被解釋的宇宙”開始介紹“被解釋的宗教”, 而不是反過來, 從內心道德來看天上的星星.
『老齡化與知識社會』
老齡化已經降臨, 世界人口將在未來100年內停止增長. 這意味著全球性的勞動力資源短缺和“產業(yè)升級”, 同時也就意味著全球性的“知識升級”.
『信息技術, 組織變革, 勞動行為』
這個題目本來沒有什么稀奇之處, 因為自從1879年馬歇爾寫了《工業(yè)經濟學》以來, 經濟學家始終認為在勞動者. 生產組織和生產過程所使用的技術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但是20世紀末葉, 尤其是1998年以來, 幾份最重要的學術刊物上出現了一系列經濟學論文, 它們都在述說同一件事實, 述說經濟學家一直以來就沒有懷疑過的事實:技術進步. 組織結構. 勞動技能, 企業(yè)在這三個方面的演變過程之間肯定有密切的關系.
『知識社會與現代教育的雙重困境』
我打算在這篇文章里把教育問題放在更廣泛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視角下來討論, 我將說明, 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尤其是知識總量的迅速增長, 其實早已確定了教育在其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演化的基本方向, 那就是, 在形式上日益注重“個性”教育, 在內容上, 日益注重“通才”教育.
『知識社會重塑資本市場』
—閱讀晚近文獻所得的印象以及由印象而起的漫談
風險投資家喜歡說“魔鬼藏在細節(jié)里”, 此處的“魔鬼”可不是萬種邪惡的首領“撒旦”, 它的更加準確的翻譯應當是“精靈”. 對于像我這類專門研究各種制度安排和技術安排的經濟效率的人來說, 這些藏在細節(jié)里的精靈們, 還有一個名稱, 叫做“知識”.
『跨國公司與中國轉型期社會』
半個世紀前, 跨國公司在拉丁美洲以外的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無足輕重”. 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用“貿易總額”度量, 跨國公司以年率15%以上的超常速度占領全世界的市場, 今天, 世界貿易的60%以上是通過跨國公司運作完成的.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那一天, 全球500家大公司(多數是跨國公司)的400家已經進入了中國市場……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yè)的出路在哪里』
……在“連續(xù)技術進步”的階段, 要求我們的信息技術企業(yè)及其研發(fā)部門從上一階段的“研發(fā)帶動市場開發(fā)”和“研發(fā)與市場并重”, 轉換到“服務導向的研發(fā)”模式, 這一技術進步模式也叫做“日本模式”. 向日本學習, 向印度學習, 向我們自己學習, 走出家門, 向世界各地一切本士的知識傳統學習. 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中國經濟發(fā)展定量分析的幾個問題』
對事物的“量”的分析, 首先就要求把事物的“質”的差異抽象掉, 然后, 為了解釋“量”的差異, 我們再深入去觀察事物的“質”的差異, 以便把不同質的“量”歸納到不同的“類”里面……
『知識表達, 知識互補性, 知識產權均衡』
基于知識的“代數格”表達方式和知識的互補性原理, 這篇文章討論知識產權的博弈均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