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男,1957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文學博士,現為山東大學教授,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曾任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專業(yè)、美學方向的教學、科研和編輯工作,并兼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探討。為中國美學學會理事、山東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曾于《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哲學研究》、《外國美學》、《學術月刊》、《二十一世紀》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了論文逾百篇,出版《積淀與突破》、《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現代西方哲學美學述評》、《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中西比較美學大綱》(與周來祥合著)、《美學與社會犯罪》(與李有祥合著)、《陳炎自選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現代西方哲學美學述評》、《日神與酒神》、《儒、釋、道背景下的唐代詩歌》等學術專著多部,主編了四卷本的《中國審美文化史》并為其第三卷的撰稿人,并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在美學基本問題上,其《試論“積淀說”與“突破說”》一文,因向國內最有影響的美學觀點提出質疑而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學術月刊》曾在1993年圍繞這篇文章召開了一個專題討論會,并由此而引發(fā)了持續(xù)至今的有關“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的討論和爭鳴。在審美文化史的研究上,其主編并參與撰寫的《中國審美文化史》(四卷)力求疏理并建構一種“有別于審美思想史和審美器物史的審美文化史”,為國內同類著作中的第一部通史。在中西比較美學的研究中,他與周來祥先生合著的《中西比較美學大綱》被國際美學學會副主席馬恰諾教授譽為“中國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比較美學專著”,具有開拓意義。在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中,他于《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一書中試圖運用文化人類學、符號學、比較文學、結構主義、兩性文化、文化沖突理論等多種模式和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全新的讀解和破譯,亦受到專家的重視與好評。由于上述研究,曾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山東省教委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跨世紀文學評論一等獎”、“劉勰文學評論獎”等多項獎勵和“山東省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社會科學突出貢獻者津貼”和山東大學“跨世紀人才基金”。曾于1998年8月應邀赴日本廣島出席國際美學會議,并于2000年8月作為發(fā)起人之一參預了“首屆東方國際美學大會”的主持工作。目前正在從事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儒、釋、道三教對唐代審美文化的影響”課題的研究工作。李紅春,男,1976年生地山東德州,現為山東大學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曾在《天津社會科學》、《齊魯學刊》、《求是學刊》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