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小傳臺靜農(1903—1990.11.9),中國著名現代作家,安徽霍丘人,曾用筆名青曲、聞超、孔嘉、釋耒等,離開中學后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旁聽,后轉至北大國學研究所半工半讀,其間積極參加魯迅支持和影響的文學社團未名社,和韋素園、李霽野、李何林結為好友。20年代后期在《莽原》半月刊和《未名》半月刊發(fā)表一系列短篇小說,并于1928年集結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地之子》,為魯迅所賞識,以為是“將鄉(xiāng)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兜刂印范嗳〔挠卩l(xiāng)間貧苦農民生活,風格樸實,如實描繪了一幅幅人間悲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鄉(xiāng)土文學的早期代表作。1930年出版了第三命短篇小說集《建塔者及其它》,思想更為激進,表現了反對不合理現象的憤慨和向往光明未來的激情,謳歌了先知者“以精誠以赤血供奉唯一的信仰”和偉大的獻身精神,成為反映20年代中國進步事業(yè)的難能可貴的文學收獲。30年代曾在北平輔仁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在四川白沙女子師范學院教書,任中文系主任,課余仍寫了不少小說、散文和論文,對魯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推崇之至,對時局進行了嚴肅尖銳的剖析,表現了濃烈的民族情感和奮發(fā)圖強的人生態(tài)度。抗戰(zhàn)勝利后去臺北,在臺灣大學任教。1949年以后因周圍環(huán)境緣故,以潛心教育、鉆研學問和書法創(chuàng)作為主,成為一名成就斐然的教育家、學問家和書法家,間或撰寫散文,1988年出版了雜文專集《龍坡雜文》,晚年的作品里懷舊之情溢于言表,蘊藏著對中華大地的一往情深,文筆爐火純青,恬淡的風格反襯了感情的奔放,格外感人。身后第3年(1992年)有文集《我與老舍與酒》問世。其一生的文學成就日益得到普遍肯定,被尊為一代學人的風范和“中國新文學的燃燈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