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理論與實踐叢書:翻譯新論與實踐》筆者既不偏執(zhí)于某門學科的原理和方法來討論翻譯問題,也無能力用二三十門學科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認為與譯論關系最密切的四門學科是語言學、社會符號學、心理學和思維學。本書試圖用這些相關的理論、原則和方法來描述、分析和歸納譯學對象的各種問題。筆者試圖把翻譯研究的立足點撥回到翻譯行為的原始的簡單流程上:原作一譯者一譯品(社會),即把理論的焦點置于原作、譯者、譯品(社會)這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上。三個要素的三角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原作的客觀性與譯者翻譯活動的主觀性、個體性之間存在種種矛盾,譯者的個體性與譯品的社會性之間有和諧與不和諧的種種表現,原作與社會(譯品作為社會產物)之間則有歸化與異化、容納與排斥及其互動作用等問題。我國譯界對于原作和作者在理論上、實踐上歷來是重視的,對于譯品的討論也不少。這是兩個可以觸摸的現實,論證相對容易些。比較起來,對譯者的研究就相當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