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離我們而去已有26個年頭了,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我們對人生、事業(yè)的感悟越來越深刻,我們對父親的敬重、思念之情也愈來愈濃烈。除刻骨銘心的養(yǎng)育之恩,我們更景仰他的人品、他的學識、他的意志,他對祖國和人民的奉獻精神。父親一生極不尋常,他從小體弱,中年又患嚴重的肺心病和哮喘,以這樣贏弱之身孜孜不倦地工作,在40多年的時間里,克服了種干擾,寫成贏得國內外一片贊譽的近600萬字的科學著作,涉及古農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植物學和動物學、農業(yè)教育等領域。他同時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工作,桃李滿天下。若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按他的計劃,他還能奉獻出更多、更多。父親不僅是一個有建樹的科學家,而且興趣愛好廣泛,詩詞、書法、篆刻都頗有造詣。父親自小酷愛文學,有很高的古文修養(yǎng)。他12歲開始賦詩,14歲起填詞,寫過近400首詩詞,令我?峭鏘У氖墻雋糲虜壞槳偈狀省8蓋資質櫚拇始啊壩遣魑芳ァ桓鍪使適隆幣晃?,灾X幕蟾錈性壞弊鰲昂誆牧稀保?1979年幸得父親的助手姜義安先生發(fā)現(xiàn),及時搶救,才免于焚毀。姜先生還曾冒著風險抄錄父親的另一些詩詞及其解釋。在此,我們對姜先生謹致衷心的感謝。父親的詞集主要是1948年以前的作品,抒發(fā)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愛與恨。詞集展示了父親的精神世界:他為了不負六億人民四五十年來之供養(yǎng)”,而拼全力耕耘,他飽受譏讒而絕不消沉,備嘗窮困而絕不潦倒,歷經憂患而意志彌堅。父親的詞表達了對黑暗腐朽的憤懣與痛恨,寫出了對親人、朋友真摯的愛,感情細膩而濃烈。詞集中有16首傾吐了父親對我們母親的一片深情,還有不少詞描述了他們患難與共的生活。我們的母親許慕貞(又名許楨),1908年6月15日生,廣西梧州人,畢業(yè)于廣西省立第二中學,曾在中山大學化學系旁聽。1929年,父親因病去廣西休養(yǎng),經摯友趙佩瑩舉薦,在梧州廣西省立第二中學代課,因而與母親相識相愛。母親的一位老師曾告訴我們說,母親是班上唯一的女生,卻是功課最好的學生。1932年7月他們在廣州成婚,這三年多的熱戀感情成為《降豉集》的主旋律。1933年秋,父親赴英國留學,母親帶著剛出世的定機返回梧州娘家,在《西海集》中父親寫出了深摯的離別相思之情。母親是一個典型的善良、賢惠、勤勞的東方女性,她與父親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在長期艱辛的歲月里,以自己柔弱的雙肩支撐著家庭與父親的事業(yè)。母親伴隨著父親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顛沛流離。為了照顧好體弱多病的父親,奉養(yǎng)祖母,接濟我們的三個叔父完成大學學業(yè),拉扯大六個兒女,使他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母親放棄了小學教師的工,全力操持家務。她省吃儉用,將清貧的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谷諔?zhàn)爭期間,每月發(fā)薪后,她把有數(shù)的錢分成兩份,一份寄給祖母和叔父,另一份維持自己小家庭生活。從我們記事到長大離開家,從未見過母親有閑暇和任何的娛樂。她每天自天不亮忙到深夜,除洗衣做飯外,還要做全家的衣服鞋帽,干不完的家務活令她走路像小跑一樣。我們每日功課的檢查也大多由母親負責,她還經常為父親謄寫文稿。在母親的全力支持下,父親得以安心于教學、科研和寫作,我們兄弟姐妹也得以順利地大學畢業(yè)。父親去世后,母親一直深深地懷念父親,心情抑郁,于1978年11月病逝,享年70歲。她為父親、家庭、子女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父親的杰出成就中也飽含著母親的心血。出版這本詞集也是表達我們對可敬的母親深深的愛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