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人文主義不滿足于傳統(tǒng)哲學從感性中直接的東西上升到理解中的東西,以“永恒在場”的抽象同一性或本質概念為事物之根底的“在場形而上學”,而要求回到具體的、變動不居的現(xiàn)實世界,從而轉向在場的東西與不在場的然而同樣個體的東西結合為一個無盡的整體的哲學觀點,哲學的最高任務不再是單純地達到同一普遍性,而是要求達到了天地間各種不同事物之相通,相融。哲學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不再是單純的思維,而是想象。 哲學的這種轉向在歷史觀、藝術觀和其它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在藝術觀方面,摹仿說轉向顯隱說,在歷史觀方面,由重恢復歷史的原本的原貌轉向古今融合論,如此等等,總之拓殿相象,超越當前,超越自我,一句話,超越一切當場的東西的藩籬與限制,放眼一節(jié)未出場的東西,就會展現(xiàn)出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這就是新哲學所指引我們的方向。本書依據這種轉向,改變了西方傳統(tǒng)學主要只是討論思維,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xiàn)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個別與普遍,具體所抽象等范疇的思維框架,而結合在中國古代哲學擬定的并著重討論了在場與不在場,顯與隱,相同與相通,古與今,思維民想象,言與無言,中心與周邊等哲學范疇。 新的哲學方向主要是以想像來溝通的精神空間,作者最后以詩的語言是人生的家園的論斷作為全書的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