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硬盤的原理與規(guī)格
第一章 硬盤的基本工作原理
1.1 硬盤包括哪些部分
1.2 以磁性來儲存信息的盤片
1.3 讀寫信息的磁頭
1.4 磁頭的移動
第二章 硬盤接口規(guī)格與控制卡
2.1 基本概念
2.2 IDE接口
2.3 SCSI接口
2.4 I/O總線
2.5 磁盤的存取接口
2.6 有關硬盤或控制卡的故障
第三章 硬盤技術探討
3.1 IDE硬盤
3.2 SCSI硬盤
3.3 磁頭技術
3.4 PRML技術
3.5 S.M.A.R.T
3.6 新的磁盤材料與接角式記錄
3.7 硬盤高速緩存
3.8 光纖通道促裁回路
3.9 電源管理與硬盤
第二篇 硬盤的選購、安裝與規(guī)劃
第四章 硬盤的選購
4.1 選購時的注意事項
4.2 安裝硬盤
4.3 BIOS的硬盤設置和調校
第五章 分區(qū)和格式化硬盤
5.1 用FDISK做磁盤分區(qū)
5.2 用FORMAT建立扇區(qū)與磁道
5.3 實例操作
第三篇 磁盤的管理與數據維護
第六章 利用系統(tǒng)工具管理硬盤
6.1 掃描磁盤的錯誤
6.2 磁盤碎片整理程序
6.3 磁盤壓縮工具
6.4 計劃任務與維護向導
6.5 驅動器轉換器
6.6 磁盤清理
6.7 備份數據
6.8 磁盤維護的注意事項
6.9 病毒的防治
第七章 磁盤的邏輯結構
7.1 觀察磁盤結構的軟件
7.2 操作系統(tǒng)對磁盤的規(guī)劃
7.3 硬盤分區(qū)表
7.4 引導扇區(qū)
7.5 文件配置表
7.6 根目錄
7.7 數據區(qū)
第八章 用DISKEDIT修復磁盤數據
8.1 恢復被刪除的文件
8.2 恢復被覆蓋的文件
8.3 恢復被刪除的的或被子目錄
8.4 目錄區(qū)的修復
8.5 恢復硬盤分區(qū)
8.6 引導扇區(qū)的恢復
8.7 FORMAT后數據的恢復
8.8 FDISK后數據的恢復
8.9 恢復損壞磁盤上的數據
第九章 用DEBUG修復磁盤數據
9.1 讀取硬盤分區(qū)
9.2 讀取引導扇區(qū)
9.3 讀取FAT
9.4 讀取根目錄
9.5 讀取與寫入數據區(qū)
第四篇 多樣化的儲存管理方式
第十章 OS/2 Boot Manager——硬盤分區(qū)及多重引導
10.1 用OS/2啟動并執(zhí)行FDISK
10.2 建立Boot Manager分區(qū)
10.3 建立磁盤分區(qū)
10.4 將分區(qū)加入啟動菜單
第十一章 PartitionMagic——硬盤分區(qū)及多重引導
11.1 安裝PartitionMagic
11.2 PartitionMagic的常用功能
11.3 啟動管理員
第十二章 System Commander——多重引導
12.1 安裝System Commander
12.2 安裝新操作系統(tǒng)
12.3 磁盤分區(qū)的高級使用
12.4 高級分區(qū)控制
第十三章 Norton Utilities——維護磁盤
13.1 Norton系統(tǒng)醫(yī)生
13.2 Norton保護回收站與反刪除向導
13.3 系統(tǒng)信息
13.4 空間向導
13.5 恢復磁盤
第十四章 磁盤編號變動的處理
14.1 磁盤編號對軟件運行的影響
14.2 磁盤編號是如何配置的
14.3 如何處理磁盤編號變動問題
第十五章 存儲設備集錦
15.1 只讀光盤驅動器CD-ROM
15.2 大容量軟盤ZIP、LS-120
15.3 磁光盤驅動器MO
15.4 移動式硬盤JAZ、SyJet、SparQ
15.5 相變式光盤PD
15.6 刻錄機CD-R
15.7 可讀寫光盤驅動器CD-W
15.8 DVD光盤
附錄A Norton Utilities 8.0的Disk Editor
A.1 使用Disk Editor
A.2 Object菜單
A.3 Edit菜單
A.4 Link菜單
A.5 View菜單
A.6 Info菜單
A.7 Tools菜單
附錄B DEBUG的操作使用
B.1 進入與退出DEBUG
B.2 DEBUG指令介紹
附錄C 軟盤驅動器
C.1 軟盤驅動器的結構
C.2 軟盤的密度
C.3 軟盤驅動器的轉達速與傳輸率
附錄D 磁盤啟動常見錯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