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鼻煙壺工藝,是在清末嘉慶、道光年間創(chuàng)制的。早期內畫壺的內壁沒有經過磨砂處理,非常光滑,不易著色,因此圖案很簡單。后來,工匠們用鐵砂、金剛砂在煙壺內來回晃蕩、摩擦,使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狀,細膩而不滑,這樣就可以在上邊作畫了。光緒以后,內畫壺工藝達到了鼎盛時期,涌現出了很多著名的工藝大師。馬少宣就是當時極富盛名的“京派”內畫高手之一。馬少宣以“一面詩一面畫”的內畫技藝見長,他創(chuàng)作的內畫壺的正面以人物肖像畫居多,也有花卉鳥獸,畫工極為精湛。在內畫壺的背面,他成功地將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洵的楷書再現出來,字體工整嚴謹。馬少宣的作品多用墨彩,畫面栩栩如生宛如照片。1915年馬少宣創(chuàng)作的內畫鼻煙壺,曾經獲得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名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