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書作為國內第一部同類教材即將付梓,為它忙碌了一年有余的我們在欣慰和惶恐之際,想對編譯本書的目的做一點說明。首先,本書的出版順應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huán)境,同時也是對教育部大力倡導的在高校各專業(yè)開展雙語教學要求的積極回應。21世紀之初,中國已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這標志著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大步,同時也對國內的各行各業(yè)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日益開放的社會,未來的知識型勞動大軍和專業(yè)研究隊伍如果不能嫻熟地掌握英語這門世界通用的語言,則必將在競爭中落于人后。而英語的掌握與熟練運用,不僅意味著無障礙的日常會話與交流,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將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高校學子來說,它更意味著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和專業(yè)性極強的科學研究。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yè)的高年級本科學生和研究生直接閱讀專業(yè)原著,在專業(yè)學習中鞏固和提高英語水平,在英語學習中了解和研究專業(yè)知識。其次,新聞學與傳播學是一門年輕的、以外來文化為主的學科,專業(yè)外語課程尤為重要。盡管近年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新聞與傳播學教育與研究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不容否認,新聞學與傳播學作為西方世界的舶來晶,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學術和思想資源不在中國;而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面對浩如煙海的英文文獻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日見人多勢眾的研究隊伍卻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雖在快速發(fā)展,但是仍處在“初級階段”的國內新聞與大眾傳播事業(yè)的研究上。得風氣之先的新聞傳播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和對先進文化的渴求與國內相對閉塞的新聞學與傳播學教學與研究現狀形成了不小的反差,激勵著我們做一點實際的事情。本書當然不能根本改變新聞與傳播學術界目前的缺失,但是作為國內第一部同類教材的事實,就表明了一種態(tài)度和趨勢,并力爭為開闊國內學人眼界起到一點作用。第三,本書當然不是一本系統(tǒng)的學術作品,但是它的豐富內容和相應的體例安排表明,當代國外學術界在研究視角、方法和領域等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發(fā)展,新聞與傳播“無學”的說法有望成為歷史。我們之所以說既欣慰又惶恐,是因為在編撰過程中深感本學科的光明前景和作為學人的任重道遠和學識有限。本教材18個單元大致有效涵蓋了學科基本部類。三位編撰者各有專攻,形成了小群體優(yōu)勢。我們對其他專業(yè)(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已出版的多本專業(yè)英語教材進行了研究,吸收了它們在選材、體例安排等方面的優(yōu)點,同時多有創(chuàng)新,使本書既能作為專業(yè)英語教材使用,又能作為一本有價值的專業(yè)參考書,為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第一手材料。選材由展江、李欣人負責(前后花費了近1年時間,從浩繁的英文文獻中精心選取了70余篇文章);體例安排、練習與參考譯文由李青藜、展江負責,部分譯文出自李欣人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張金璽、趙剛之手。本教材的內容時間跨越數百年,從新聞傳播思想的經典文獻――約翰?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1644)、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論自由》(1859),到當代學者對新聞與大眾傳播媒介最新動態(tài)的描述,涉及了新聞與傳播史的一些重要階段和重要著述。學科以新聞學和傳播學為主,包括與新聞學和傳播學相關或交叉的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文化學、社會學等。作者在國別上也具有一定的多樣性,涵蓋了美、英、法、德、加等主要西方國家,其身份與研究領域也不一而足,有新聞與傳播領域的頂級學者哈羅德?A?伊尼斯、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威爾伯?施拉姆、馬歇爾?麥克盧漢、埃默里父子、埃弗雷特?羅杰斯等,有政治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托馬斯?戴伊等,有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羅伯特?默頓和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特奧多爾?阿爾多諾等,有英國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雷蒙德?威廉斯、斯圖爾特?霍爾、約翰?斯托里、約翰?菲斯克等,有法國后現代理論家讓?鮑德里亞,有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于爾根?哈貝馬斯和德國文化批評家H.M.恩岑斯貝格,也有美國前總統(tǒng)赫伯特?胡佛等少數政要,意在從多學科的視角來觀察新聞與傳播事業(yè)對近代以來社會的與日俱增的影響和跨學科研究的優(yōu)越性。此外,還收錄了當代知名新聞工作者撰寫的一部分時文。本書力求通過這70余篇文章,將新聞學與傳播學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專業(yè)領域與相關學科的論述原汁原味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通過這些作品的學習,熟悉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yè)英語的基本詞匯、語法、表達方法、句型和部分經典論述與名人名言,為在今后的工作與研究中直接閱讀并有效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深知,本教材的編撰是一種嘗試,一種挑戰(zhàn),它也一定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對于專家學者和廣大學生提出的批評,我們當虛心接受。展江李青藜李欣人200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