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既是雨果思想的總結,當然更是十九世紀的歷史發(fā)展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產物,這不僅因為它所描繪的圖景和它們所包含的歷史內容,都直接來自那個時代豐富的歷史與觀實,而且特別因為它所提出的主要社會問題——即勞動人民悲慘處境問題、它提出這個問題的方式以及它所設想的解決方案,無不打上了時代的洛印。在《悲慘世界》里,疲憊不堪、衣衫襤褸、遍體創(chuàng)傷、為正義事業(yè)而奮斗的人們,是一個偉大的整體與象征,人民的象征。他們在事關祖國存亡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走上前線,當事關自由的時候,會筑起街壘。 在法國本土,這本書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在一八六二年七月六日雨果致友人的信中提到:“六天來,巴黎市民閱讀甚至“吞食”《悲慘世界》。人們心醉神迷,完全被吸引住了!沒有半點異議,沒有絲毫的保留?!碑敵跻晃缓苡醒酃獾哪贻p出版商阿貝爾·拉克盧瓦以三十萬法郎購下十二年的版權,在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八年間凈賺了近五十二萬法郎的巨額利潤。雨果在《悲慘世界》里塑造的冉·阿讓、主教、珂賽特等眾多人物也躋身于為數(shù)不多的世界名小說的人物群里,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