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以明代“前七子”、“后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fā)展的既成傳統(tǒng),走上復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一味以模擬秦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作為前后七子的反對派而出現(xiàn)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典范,應該加以提倡,并著手編選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由于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后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